(三)主要任务

(三)主要任务

科普创作的任务与科普工作任务是一致的。根据未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科普工作的目标任务,确定我省科普创作的发展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1.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2010—2020年)》确立未来建设目标包括: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并确定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包括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四川公益性科普创作要认真按照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基本标准和建设目标的需要,紧密结合四川省情和公众科学素质现状,按照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等计划的任务要求,制定实施重点人群科普创作计划,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具体制定实施包括未成年人科普作品创作计划、农民科普作品创作计划、城镇劳动人口科普作品创作计划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作品创作计划等。并根据不同人群科学教育、科技培训的特点和形式,创作不同类型、体裁的科普作品。

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其开展科普工作的需要,牵头与科技团体、科普创作团体共同制定公益性创作计划,并给予经费补贴。

2.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创新文化体现在思想观念、认知方法、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制度模式等方面,可区分为内在的观念文化,外在的制度文化。科普作品重在传播创新的观念文化。

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包括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研究中的求真务实、诚实公正、怀疑批判、协作开放;技术创新中的崇尚竞争、打破常规、敢冒风险、追求卓越。在全社会范围内,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变革意识、超越精神、宽容失败、人文关怀。构建和倡导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工程,科普创作为此应担当重要任务。

一些科普文艺作品,例如科学家传记、科幻小说等一直是倡导和传播创新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未来我省科普作家应该结合创作实践,探讨创新文化的理论问题,总结有关科普作品创作经验,按照建设创新文化的要求,在科学家生涯、巴蜀传统文化和当代科技创新实践中深入挖掘创新文化的素材,丰富科普作品中创新文化的思想内涵。

倡导创新文化的要求应当作为科普文艺作品的一个评价标准。政府和科普创作团体应当制定倡导创新文化的科普创作计划,积极营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设创新文化等都构成文化强省建设的内容。科普创作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还在于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方面,文化产业已构成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作品的科学性、思想性,使科普文化产业能适应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科普创作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掌握和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科普创作要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运作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科普创作和作品经营理念。科普创作团体和作家要与大众传媒合作,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培养大批受众群体。政府和社会团体应当制定政策和措施,扶植创办科普创作或设计制作的专业公司,并积极培育科普作品市场。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可成立科学小品创作策划工作室,一方面培训科学小品作者,组织科普作家进行科学小品创作,另一方面,与大众传媒建立合作关系,为大众媒体提供科学小品来源。省科技团体要适应四川省未来科普展览展示发展需求,培育一批专业的科普展品设计、制作公司。

发挥科幻作品创作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利用《科幻世界》杂志已形成的平台和优势品牌,大力发展科幻创作、科幻作品传播及其市场化运作。制定特别优惠政策,以《科幻世界》杂志为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试点单位,逐步扶持《科幻世界》杂志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科幻文化产业集团,使科幻文化产业在四川得到快速发展,并以此带动四川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

4.开创科普创作新天地

四川科普创作事业发展也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不但要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科普创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势,更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科普创作成果,也要吸收和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中的合适内容与形式于科普创作实践中。

未来四川省科普创作要特别发扬创新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科普创作观念、内容、风格的创新,大力丰富和发展科普作品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

科普创作团体、科普作家要紧紧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创新文化这个主题,努力在科普创作理论上进行思索和探讨,尽快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科普创作理念和创作思想。

政府与科技团体、科普创作团体携手,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按照市场规则要求,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普创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普创作组织方式、运作机制、创作模式的创新,并培养科普编导、策划、设计、制作人才。

科普作家要与“文学艺术”全方位立体结合,在创作方式方法和写作技巧上不断创新,努力创作出适应“新媒体”要求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