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周孟璞,曾启治.科普学初探[M]//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都科普研究小组.科普学文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周孟璞,曾启治.耗散结构的科普系统[M]//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都科普研究小组.科普学文汇.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周孟璞,松鹰.科普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问题[J].科普研究,2011(5):8-17.
[5]钱学森.在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教电影创作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编“通讯”,1987-4-20.
[6]周孟璞.科普学初探.科普学文汇[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60.
[7]雷绮虹.中外科普创作比较研究[R].中国科普研究所网站.
[8]张义芳.国外科普状况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0.
[9]郑军.中西科幻的比较[J].《科幻大王》,1998.11.
[10]本书编写组.科学技术普及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11]曾国屏.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J.科普研究,2006(1)13-18.
[12]李健民,刘小玲.科普能力建设: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J.科普研究,2009(6):35-41.
[13]张香平,刘萱,梁琦.国家创新体系中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政策设置及路径选择——英国研究理事会的科学传播政策与实践的案例研究[J].科普研究,2012(1):5-10.
[14][英]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科学与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6]钱贵晴.“科普环境信息场”的理论研究[J].科普研究,2009(4):16-23.
[17]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问题[J]科普研究,2011(5):8-17.
[18]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19]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0]刘兴诗.幼儿科普教育的意义与特征[M]//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都科普研究小组.科普文汇.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1]罗晖,王康友.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3]美国科学促进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4]姚兰.为科学之宫奠基[M]//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都科普研究小组.科普文汇.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1985.
[25]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6]扈远仁,唐志成等.固本与开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7]杨文源,刘恩山.国际视野下的科学教育研究发展方向[J].科普研究,2016,11(1)
[28]吴之明.项目管理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9]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S],2006.
[30]国科发政字[2007]32号,《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
[31]国办发[2016]10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32]贾英杰,我国科普工作的渠道研究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