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四位一体”的科技馆科普工作模式
开馆初期,四川科技馆主要以主体场馆开展科普工作。2009年推行“三馆并进”,即建立主题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三个科普平台共同推进科普工作。2013年承担科普大篷车工作,这样四川科技馆形成以主题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为平台的“四位一体”的科技馆科普工作模式。
主体场馆是四川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和孵化园,是面向全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财力支撑,甚至是影响力、号召力的支撑。主题馆的科普工作包括:常设科普展览、临时科普展览,举办“天府科普大讲堂”、“科技创新论坛”、“航天科普大讲堂”等科普讲座或专题会议,以及承办如四川省科普资源双年展、首届科幻产业论坛和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大赛复赛等重要的科普工作交流活动和科学赛事等。
数字科技馆以数字的方式传播科技文明,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展示科学进程的方式方法,通过虚拟现实、Flash、3D、多媒体等最新信息技术展现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公众可通过虚拟博物馆了解系统全面、丰富生动的专业科学知识,通过网络科普专栏了解当今国家重大科技事件、科技问题和公众热点话题中的相关科技知识。青少年可以在虚拟互动体验区中参与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增强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创新思维、信息沟通及动手能力。目前四川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的科普内容包括:风洞、航空技术、航天技术、能源、交通、都江堰工程、自贡井盐等数字化展项。
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流动科技馆,是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发的项目,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在全国各地巡展。通过试点,中国科协在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支持下,决定在全国县级城市启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充分发挥科技馆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流动科技馆公共服务机制,把科技馆服务送到基层的公众身边,让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地区同样享受到科普公共服务。根据《中国流动科技馆四川巡展实施方案》,2013年四川科技馆正式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工作,内容包括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和数学魅力5个主题展区,40余件易于组装和布展的小型化经典互动展品,并将全省划为八个片区,将八套巡展展品划区流动展出。四川科技馆专门制定《中国流动科技馆四川巡展管理规程》,保证巡展工作有序开展,规范推进,并组建30多人的展教业务辅导队伍和30多人的展品维修队伍,为巡展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2013年,流动科技馆在四川走过24个县(市、区),共接待观众近210万人次,中小学生的参观率高达73%以上。
“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制生产的,旨在向边远地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科学技术咨询、科学技术普及讲座,举办科学技术展览、普及先进的生产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知识。科普大篷车具有车载科学技术展品展示交易、科学技术普及展板宣传教育、科学技术影视片播放教育、赠送科学技术普及资料书籍、流动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舞台等五项功能。科普大篷车弥补了实体科技馆科普服务受空间制约的缺点,设计的展品以小、轻、巧、精且易于拆卸安装为特点,服务地点比较灵活,特别适合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宣传工作。四川科技馆2013年承担科普大篷车科普任务,科普内容由四个科学展区和三个科学资源包组成,展品内容涵盖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科学内容。科普大篷车进乡村和科普“六进”工作,全年共开展活动22次,服务观众24.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