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问题

(三)存在问题

(1)科普基地建设及科普工作缺乏业务指导。现代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已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从事科普策划、科普创作、科普展示、科普活动设计等工作的人员,都要求相关人员受过一定程度的科普技能培训和训练。我国一些省份(如江苏省)前几年就已经实行对科普从业人员进行科普技能培训和职称评定制度。在我国,目前具有科普专业能力的组织是中国科协系统,科协系统中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和创作的专业性较强的是科普作家协会。而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是我国科普理论研究和科普创作能力与水平最好的组织,被称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三大科普活动与创作中心之一(北京、上海、成都)。我国第一本科普理论专著《科普学》出自四川,当前科普创作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四川。但这次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科普基地与科协系统特别是与省市科普作家协会基本没有联系,也无主动性联系,科普基地建设及其科普工作缺乏专业性科普组织的业务指导。

(2)经费短缺,运行困难。成都科普基地建设与运营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和科协的资助。企业建设科普基地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投资与其运营收入。但政府的财政经费少且不稳定,致使多数科普基地不能正常开展科普服务。动物园、植物园各种展教品开发成本大,科普器材损耗较大,科普经费不足导致其内部的科普馆展教品开发制作、设施的维护更新、科普活动的组织困难重重。省科技馆经费缺少,使展品展项更新缓慢,相对新颖的体验性科普项目不能及时配置及更新升级,体验性项目内容不够完整,科技馆整体吸引力有所下降。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几十年收藏积累丰富的自然科学展教资源,但是原来的博物馆学校改作他用,现在陈列条件很差、面积小,学校已经贷款投资建成新的博物馆,但新馆内部装饰和布展尚差几千万元资金。在整个成都市的范围内,迄今为止已经建成多个汶川地震遗址公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震科普基地及其设施建设与开放营运迟缓,已经建成的彭州白鹿镇地震科普馆、地震体验馆和地震应急训练馆等,均因经费不到位至今还没有开放。

(3)缺少专业科普人才,科普人员很少有学习科普技能的机会。多数科普基地单位没有专职专业的科普人员,大多数科普人员对有关科普知识和技能不知道,致使科普服务能力低,科普效果有限。成都植物园一直没有专职的科普技术人员,科普岗位均由科研人员兼任,而科研人员本身人数有限,都有繁重的课题任务和科室日常工作,无力做好科普工作。成都动物园科普工作基础较好,他们希望能接收到上级专家的业务指导,希望有较多计划参加科普工作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科普能力,但找不到这样的机会和信息。企业专业科普基地中科普人员及专业素质更是少而差,这些单位没有形成自己科普理念,科普制度不健全,其工作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科普技能培训,没有科普工作经验。多数基地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被忽略。

(4)科普活动少,科普基地设施未能有效利用。大多数科普基地都能定期参加全社会大型科普活动,但是除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等少数单位外,其他单位平时科普活动比较少,科普基地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四川大学博物馆也计划主动联系中小学,组织中小学学生经常来博物馆进行科普教育,但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项计划实施困难很多。还有些科普基地已名存实亡。

(5)科普基地制度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市科技局认定的科普基地都有由市科技局制定的文件《成都市科普基地管理制度》和《成都市科普基地讲解员岗位职责》,并挂在明显位置,但是,大多数科普基地内部缺乏相关具体的科普制度和政策。管理不严格、不规范,科普岗位要求不明确,科普工作标准不具体,科普工作缺乏计划,科普活动缺乏规范方案,年末很少有科普工作总结,也缺乏科普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一些科普基地单位领导对科普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科普基地与本单位发展关系不清楚,没有给予科普足够重视和保障。多数科普基地也没有注重自身宣传,扩大自身影响。

此外,成都市科普基地建设与发展还面临多种问题,如成都科普基地存在不同类型科普基地建设不均衡,市区、县镇及农村基层科普基地分布不均衡,以及城区和农村展教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上述成都市科普基地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多种,既有科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管理方式落后的原因,也有对成都科普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及科普基地单位科普理念落后的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