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真情于母校 献青春于家乡——记五重安乡红峪口教学点校长任军

留真情于母校 献青春于家乡——记五重安乡红峪口教学点校长任军

有一种誓言,一旦许诺,亘古不变;有一种选择,坚定执著,永不言悔。在步步有景,处处风光的红峪山庄就有这样一位敢想、敢做、致富路上敢为人先的当家人。他在红峪口村这块旅游胜地上带领家乡人致富奔小康,尽情挥洒青春,谱写人生新篇章。他就是红峪口村党支部书记——任军。

任军,男,生于1972年,红峪口村党支部书记,迁安职教中心优秀毕业生,红峪口教学点校长。他思想解放,头脑灵活,看似普通的一位农村干部,却带领着广大农民兄弟与迁安职教中心实行校村携手,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高歌奋进。

1989年9月,任军怀着满腔热情,迈入迁安职教中心的大门。在职教中心短短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任军始终以校训 “学好专业,建设家乡”为行动指南,勤学苦练,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也磨炼了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从而为今后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秋,在河北省 “送教下乡”政策的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迁安职教中心拟定在部分乡镇的行政村及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教学点,招收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的学员。凭着敏锐的政策感悟力、捕捉信息的及时性、造福村民的工作热情,时任红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军与母校领导多次通过电话联系、当面交谈,双方交换见解,达成共识,在红峪口村招收2个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班,共108名学员。

任军书记跑前跑后,积极筹划教学点的开班情况。自己先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政策、会议精神,并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员。然后,带领相关负责人及村民准备桌椅板凳,布置教室。另外,红峪口村还购买了复印机、传真机等一系列现代化办公设备,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硬件设施。

2010年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红峪口教学点顺利开班了。任军在百忙之中亲临开班现场,组织、指导开班活动。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任军都积极配合教学工作人员,广播通知学员到课,组织学员学习、实践,配合职教中心教师做好考勤。

在2011年6月,为迎接河北省 “送教下乡”督导组检查验收,任军书记披星戴月、不辞辛苦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他主动与红峪口教学点包村教师联系,询问督导组检查时间、内容,教学点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等等。最让人难忘的是:由于个别学员的身份证复印件不齐全,任军书记两次从红峪口村驱车30公里赶到学校,亲手将孙莲华、腾素花两位学员的身份证复印件交到班主任手中。炎炎夏季,任书记由于赶路匆忙,走得气喘吁吁,汗水不仅顺着脸颊流,而且打湿了身上的T恤衫。看着任书记通红的脸颊、疲惫的眼神,班主任早已被任书记那种高涨的工作激情深深折服,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艰苦的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两年来,任军带领村民在涉农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全村经济发展的各项产业中。在他的带领下,家家致富了,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用上了摩托车、电冰箱、手机、电脑等,形成了和谐向上、开拓进取的民风。最令人钦佩的是任军书记从外地引来客商,投资红峪山庄旅游景区的建设,在村北建成了国家AAA级景区——红峪口旅游区,在特色旅游方面走在全乡前列。优美的旅游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为村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村涉旅经营人员已达368人,其中以农家饭为主的民俗旅游接待户增至14户,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余万元。此外,任军率领村民始终坚持依托旅游区建设新农村,特别在示范村建设中,按照 “红瓦坡屋顶、白墙并配套吊炕、太阳能、沼气池、卫生厕所”的模式改建新民居,全力做到 “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材料、外观呈现新面貌”。截至目前,该村已改房22户,搭建吊炕270铺,建沼气池280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75套、太阳能路灯50盏,建水冲厕所35个,2098平方米的广场正在建设中。

作为职中毕业生和红峪口教学点校长,任军在每个细节上,都注重务实,他的言行、他的精神,既激励着母校的教师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鼓舞着红峪口村广大村民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专业技术,为构建和谐美满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周翠玲 文

点评

任军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与迁安职教中心携手,为培养更多 “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为涉农教学点优秀管理人员当之无愧!(李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