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南面下层佛龛造像

云冈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南面下层佛龛造像

北魏,石刻。云冈石窟造像之一。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武周山(又名云冈)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50多个洞窟及许多个窟龛,计1000多小龛,造像达50000多尊。石窟开凿约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以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佛龛及造像为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开凿昙曜五窟。第二期约自五窟开凿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前,主要分为五组,1、2窟为一组,5、6窟为一组,7、8窟为一组,9、10窟为一组,以上四组都是双窟形式,第11、12、13窟为第五组。第三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4年)。第6窟与第5窟为一组双窟,约开凿于470~493年,窟前建有五间四层的楼阁,为清初所建,窟平面略呈正方形,每边长13米,后室正中雕直通窟顶的二层方形塔柱,因此又得名“塔庙窟”。塔柱高15米。上层四面雕立佛,四角雕塔;下层四面开大龛,龛内塑佛。南面为坐佛,西面雕倚坐佛,北面为释迦、多宝二佛对坐,东面是交脚弥勒佛。每尊佛像都是褒衣博带,面相圆润,形貌端庄,神情静穆,具有早期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佛龛内外和窟内东、南、西壁及明窗两侧,浮雕三十三幅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画面。这一洞窟造像内容丰富,雕饰富丽,为云冈石窟造像的代表性洞窟。

978-7-111-46610-9-Chapter05-88.jpg

云冈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南面下层佛龛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