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算的“野蛮人”

失算的“野蛮人”

发生在1988年的对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杠杆收购事件是非常有名的,这不仅因为其高达250亿美元的收购金额,在此后的17年里都是一项纪录,而且因为两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在收购案发生后不到一年就出版了详细记录此次收购的书籍《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描述的故事随后又被拍成电影。可以说《门口的野蛮人》简直是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杠杆收购的指南,从游说管理层、设计交易方案、设计融资方案、谈判,到报价、公关战、利益各方的博弈,可以说应有尽有。再加上交易金额大到所有华尔街的重要玩家都不愿意错过,因此,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许多我们熟知的“金融大鳄”斗智斗勇的过程,以及它们的竞争与合作,例如高盛、美林、第一波士顿、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美国运通、花旗银行、德崇证券、KKR等。

或许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杠杆收购者给世人留下了非常强悍的印象,而管理层、原来的股东和公司本身则被这些来自华尔街的“野蛮人”欺凌。事实上,尽管公司原有的管理层在收购中失利,但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损失,如果他们真的以自己最终的方案获得胜利的话,反而有非常高的概率处于痛苦的经营困境中。因为不管是谁来管理这家公司,如果让它背上上百亿美元的债务,都会将置自己于困境之中。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让你去担任一睁眼就有100亿美元债务要还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公司的收入也不过几十亿美元,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挑战!相反,失利的管理层获得了创纪录的离职补偿金,例如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斯·约翰逊获得了高达5300多万美元的补偿,在20世纪80年代,这可是个天文数字,因此,竞标失利对他们难道不是一个好的结果?这正应了中国那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虽然有些原来的股东对公司怀有特殊的感情,并不愿意出售自己的股份,但是,有机会用高于市价一倍多的价格出售,对他们而言并没有真的产生损失。尤其是考虑到公司在杠杆收购后的财务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笔投资实际上是从一项稳健型的投资变成了一项高风险的投资。

当然,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这起世纪并购案,确实给雷诺兹—纳贝斯克这家原本健康的公司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公司因为收购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公司不得不大幅压缩成本、削减营销支出、裁减员工,以压缩规模。虽然在收购之前,公司的管理层确实有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毛病,但这方面成本节省产生的现金流,显然满足不了因庞大的债务所产生的财务成本。

最后,这笔收购也并没有给收购方,即所谓的“门口的野蛮人”KKR带来什么收益。1995年,KKR退出这笔生意时,《门口的野蛮人》一书的作者给出了答案,他评价说:“根据复杂计算,它们在这场收购中获得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另一个反映此次收购并不成功的事实是,KKR虽然做成这个旷世的交易,但却在随后十几年中变得平庸无为。《门口的野蛮人》认为KKR变得平庸的原因是因为两位创始人将权力握得太紧,但是,我想说如果公司不能从雷诺兹—纳贝斯克这么大的交易中获取丰厚的利润,那么,无论是对KKR的士气、管理层的精力,还是实质上的经营都会形成沉重的负担。

如果我们回顾整个收购过程,收购价从最初管理层报的75美元1股涨到了最后的109美元1股,上涨了45%以上。事实上,最后无论是管理层还是KKR这样的外部收购方,都是骑虎难下,因为人们运用了太多的资源来准备这场交易,使得这场收购在情感上成了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交易,所以大家都尽量提高报价以提高自己获胜的概率。首席执行官罗斯·约翰逊曾认为报价高于92美元1股就很难成为一项成功的收购,但最后以他为首的管理层报价也远远高于92美元。可以说,在交易引起华尔街所有人的兴趣,报价也越来越高的时候,投资者就已经犯了投资的大忌,因为你已经把所有的假设都设定为最理想的情况,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容错空间。

后记

20世纪这起最大的收购案给我以下两个启示:①所有人都关注、都想参与的交易,其中的风险不是更低,而是更高;②即便是KKR这种当时在华尔街能呼风唤雨的投资者,也会犯报价过高的错误,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保守一点呢?

2014年1月8日星期三

上证综指2044跌0.15%

恒生指数22997涨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