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的谎言(一)

关于投资的谎言 一)

关于投资的谎言数不胜数,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候,比如说牛市总是盛产股神、大师!

《投资原则》中提到的“三思后行”(THINK TWICE)原则中的两条“Weigh what they say(对别人的预测要仔细考查)”和“If it sounds too good to be true,it probably is(如果它看上去太好了以至于难以置信,那它就可能不是真的)”,其实讲的都是不要轻信。

2006年,我在媒体曾读到过关于摩根士丹利对永乐评级变动的案例,摩根士丹利是永乐的股东,虽说这些国际投资银行声称自己的研究部门与投资部门有防火墙,但媒体认为:

深入分析大摩这些操作的背后我们发现像大摩这样的国际投行从投资到产出已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操作流程环环相扣并利用国际大行的种种优势实现了自己的最大利益其采取的手段可动用的资本及国际投资者等资源远非一般的财务投资者可比大摩资本市场操作的绝妙手法在国美收购永乐案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直接投资部门投资永乐后其推荐承销部门大力配合一度担任永乐家电的上市保荐人一手将永乐推上国际资本市场顺利从二级市场获利退出除此之外其研究部门也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推出有利于自身的研究报告巧妙调控永乐的二级市场表现并最终间接操控了永乐的未来去向。”

文章来源:《新财富》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observe/20061030/12303031883.shtml。

在这之后我注意观察了一些投行分析师对股票的投资评级后发现大摩的做法很常见。对于就职于卖方(券商)或者买方(基金公司)的分析师而言,做到独立公正很难,如果涉及自己的公司的投行业务或者重仓股,分析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做出让步。据《新财富》杂志的研究,2007年,42家证券研究机构的657位分析师所做的投资评级统计显示,其中82.6%的投资评级为“增持”“买入”或者“推荐”;“持有”“同步大市”评级占16%;“减持”“卖出”或“回避”评级仅占1.4%。这种压倒性唱多的情况对投资者而言,可参考性已经很低。事实上,分析师不仅会受到自己就职公司的影响,还可能受到上市公司本身的控制,因为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市值管理。此外,分析师自己的利益诱惑也是个问题,我在中国还没有见到不炒股的证券从业者,因此,要他们对自己持有股票保持公立就更不可能了。

说到上市公司对投行分析师的影响,有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我有一位分析师朋友,因为撰写了对某家大型上市公司的一份负面研究报告,结果被公司勒令向该上市公司道歉。后来,我这位分析师朋友郁郁不得志,乃至最终愤然辞职作罢。

总之,我的忠告是:

第一,千万别迷信投资机构(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对证券的研究和分析,对一切投资机构的研究和分析都要打个问号。

第二,要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和判断。

2008年4月15日星期二

上证综指3348涨1.75%

恒生指数23901涨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