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投资管理人

如何挑选投资管理人

这几天,一则新闻反复在各家媒体上出现,新闻内容是: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IPO融资最大的市场,2009年,香港市场为IPO融资300亿美元,中国内地IPO融资273亿美元,两者均超过了美国,并且两者相加则比美国2010年IPO融资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多数人不同,我并没有觉得中国IPO融资高有什么好骄傲的,一方面这只说明了中国流动性充裕,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钱比较多;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市场给出的价格使得新上市的企业主愿意出售他们企业的部分股权。后者对于投资者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很有可能是你买贵了。像现在创业板上动辄100倍的PE,如果企业能卖出这么好的价格,我估计很难有企业主能抵挡住上市的诱惑,我想有很多中国企业家选择不上市,或者无法上市,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地与监管者沟通的渠道和方法。

另一则误导新闻是关于基金的,一年结束了,免不了要对基金业绩点评一番。但是有些媒体(而且是专业的财经媒体)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忘了一点:今年市场本身已经大幅反弹,像沪深300指数就上涨了96.7%,据我观察,绝大部分基金产品的涨幅都没有超越这个指数。如果媒体把基金业的这个真实情况告诉投资者,那么虽然这会令基金业十分难堪,但是其实这将有利于基金业的优胜劣汰,尤其是基金管理者的优胜劣汰。

关于基金的业绩,我还发现媒体喜欢在牛市的时候谈绝对回报,熊市的时候又谈相对回报,或者反之,但很少遵循一致的判断标准。我个人推荐用相对长期的绝对回报来判断。

最后,我还看到一位资金管理人指责基金购买者在牛市的时候一次性投入太多资金。这是多么荒唐的现象呀?!作为好的资金管理者,要有自己的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你不能要求投资你的人有严格的投资纪律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对于基金业绩,个人认为只有用一个长期的视角来观察,才会接近正确的评价方法。那么,这个长期到底有多长,我个人认为是3年以上或者说最少3年,并且经历过至少一个牛熊周期的转换。如果以这种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基金行业,我估计可能只有不到1%的现任资金管理者能胜任他们的位置,对得起投资者给他们付的费用。正因为好的基金管理人稀缺,所以投资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不应是普通大众的首选理财方式。

至于如何挑选投资管理人,业绩纪录当然是最重要的。另外一个判断标准也同样重要,即基金管理者是不是“吃自己做的饭的厨子”,即他们愿不愿买他们自己管理的基金产品,他们愿意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