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议

二、建议

1.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逐步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2)各级政府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加强以慢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为主的监测体系建设,做好社区诊断工作,了解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为评价干预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3)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程度,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具体防治目标和控制策略,关注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为突破口,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主要手段,加强防治结合,以社区为平台,促进疾病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

2.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

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通过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指导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体医融合、营造健康饮食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五大措施,实施健康评估、控烟、控酒、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心理等十大行动,针对居民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创造长期可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引导居民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控制和减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体育部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逐步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门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环境保护部门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社区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模式。

3.加强医防结合,开展重点慢性病机会性筛查,推广慢性病自我管理

在医疗机构开展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机会性筛查,落实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及早发现慢性病病人,提高知晓率,从而早期治疗。

加强医防结合,落实机构职责,通过强化重点慢性病防、治、管、养,做到慢性病防治体系的融合发展,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推广关于重点慢性病的成本低廉、效果良好、可负担的基本药物和技术,使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得到及早、有效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加强科学研究与合作,不断完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加强慢性病监测结果的分析利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宽慢性病防控的研究领域,针对各种慢性病危险因素展开专题调查,深入探讨慢性病发病因素,制定有效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措施,并评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