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伴我行》课程标准

《德孝伴我行》课程标准

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诚、爱、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德孝文化课程融合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通过“真情岁月”“有理有据”“躬身践行”“学以致用”,倡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社会做个好公民”,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性质:

1.地方课程

2.必修课程

3.活动课程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华德孝文化,教育学生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报恩社会、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渠道体验德孝文化,参与社会实践,提升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孝当先·在家做个好孩子”“诚为本·在校做个好学生”“泛爱众·社会做个好公民”三大版块。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储备和情感需求,通过捕捉日常生活中令人难忘的情境,引导孩子、老师家长进入道德思考状态,回首“真情岁月”;归纳、提炼、列举出一组组人们应该记住,却往往忽略的数据,引发思考,读来“有理有据”;依据“真情岁月”的场景和“有理有据”的数据,设计若干数理化、生物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试题,让孩子、老师和家长在共同解答数理化试题中解答人生课题,使德育教学鲜活生动,做到“躬身践行”;链接古今中外孝、诚、爱、仁的道德故事和经典美文,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达到“学以致用”。

课程实施

1.作为地方课程和必修课程,各中小学要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实施。

2.作为活动课程,要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3.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各中小学可以在《德孝伴我行》教材框架内,灵活整合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实施。

课程评价

1.自我评价。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唤醒自学参与意识。

2.激励评价。突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多元评价。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4.综合评价。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把孝亲敬老、诚实守信、友爱和善教育从家校延伸到社会,倡导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