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观测系统定义

2.2.2 观测系统定义

观测系统定义是地震资料处理的最基本步骤。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一般都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如测线的长度、位置和方位,炮点的间距和坐标位置,观测系统类型,偏移距的大小,排列的长度,检波点间距和坐标位置等。这些参数描述了地震记录的空间位置以及记录之间的相对关系。由于受野外客观条件的限制,设计好的方案在实施中一般都会有所调整,对于复杂的地形条件,这种调整有时会达到很大的幅度。还有一些参数是事先设计时不可能准确获知的,如炮点和检波点的地表高程、井口时间等,它们都要在实际施工时实时测量。

这两类数据都是处理中必须用到的,和处理结果密切相关。它们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施工的同时都被记录下来。另外,还需要记录一些辅助信息,如坏炮号,坏道号,过河、过沟、过电线道号,激发岩性,激发井深,激发药量,测线的大地坐标,测线拐点坐标,炮点和检波点大地坐标,炮、检点地表高程,对于起伏地表和复杂表层结构区还包括炮点和检波点的野外静校正量等。

观测系统定义实际上就是将上述反映地震野外施工方式的有关数据输入到地震处理系统之中,让处理系统“知道”测线是如何布设的、各炮及其排列在测线上的位置及各炮、检点的地表高程和野外静校正量(或低降速带速度、井口时间)等。这样,处理系统就能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出后续处理中所需的各类信息。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一般都需要对定义的观测系统进行检查,纠正在观测系统定义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错误,这项工作称为观测系统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