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
2025年09月26日
3.2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是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在过去的古典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而另外两大基本技术(叠加、反褶积)是从其他相关学科中移植而来的。因此,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始终伴随着地震勘探技术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标志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水平。从本质上说,地震偏移成像技术是利用数学手段使地表或井中观测到的地震数据反传播,消除地震波的传播效应得到地下结构图像的过程。地震勘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发展,即现代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会引发地震勘探技术跨越式的进步。因此,研究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了解偏移成像本身的理论和技术进展,而且对于整个地震勘探发展史也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用手工操作的一种制图技术,只是用于求取反射点的空间位置,而不考虑反射波的特点;至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为早期计算机偏移成像技术,用于定性和概念性地对反射波运动学特征进行成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能够定量地对反射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成像,并发展了各种偏移算法。下面按照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发展的三大阶段分别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