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层面
(一)多方利益团体协作化
虽然目前环境设计是以城市规划为引导、建筑行业牵头的业态形式存在的,但环境设计在实践中越来越表现出解决各方矛盾关系运作协调上的综合优势。
一个设计案例的成熟越来越依赖市场、客户、使用者几方面综合平衡的价值观,这就需要依靠市场运作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进行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设计的组织管理及前期策划、中期创意、后期评价等完整的商业化运行模式,主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冷静的决策去观察和分析,使设计专业越来越具备商业化的特性。设计行业越来越频繁地和商业机构产生交流,探讨设计对未来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商业空间、复合空间等综合性的项目,更需要设计师具备商业的、规划性的头脑和智慧。设计学科不是阳春白雪的孤芳自赏,而是和社会、生活、生产、经济发生联系的应用型学科。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居民改善生活品质服务、改善城市面貌,更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社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使环境设计实践中介入了多个利益团体,他们的并存使得这一领域热闹而纷杂:政府向往着为城市做出更大的业绩,开发商追求着最大的资本剩余价值,施工方要权衡技术支出与成本,群众则期待着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质量。设计师周旋于各种团体之间,做着不同价值的取舍。不同机构对城市开发通常有不同的理解。调控的重点是公共和私人机构的平衡,这引发私人机构行为控制或控制力度的思考,继而引发出对环境设计的目标问题:为谁的利益服务?是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公共整体利益?事实上,每一个机构都需要依靠其他机构来实现目标,他们的作用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敌对的。从设计内部运行规律来看,它的发展趋势多为利益团体共同合作。从外部的市场需求来看,这也是信息社会不可回避的主流(不同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差异见表1-1)。
不同职能部门和机构的价值取向与运转模式不同说明了环境设计的多面性、多维性。在未来,它更需要各综合权衡方为共同统一的目标配合、协作,而不只是设计师单方面的努力。
表1-1 不同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差异
(二)技术更新科技化
专业的互补与交叉体现在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环境设计内在的功能要求和外在的形态变化也让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的配合、交流更加频繁。
环境艺术在各个领域都在呼吁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室内领域在推广系统信息化,将人一切活动所需的最佳状态数据化;建筑领域在实施智能化管理,零浪费的资源可循环设计;景观设计也在借助高科技遥感预测景观,甚至能帮助我们计算景观的美学价值(景观美感数量化),等等。技术确实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并且在将来,人们仿佛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设计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中国的建筑发展实践证明,设计主流建筑文化在技术观念方面的变革,依赖于科学技术生产力。但同时也依赖于对设计风格、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明白技术的含义并不是给设计对象带上高科技的帽子,也不是无缘无故地追加设计成本,而是带着根本的对设计对象的认识和相关条件的综合分析所采用最为得体的技术手段。人类不是技术的奴隶,而是能动地主宰技术的主体;设计结果并不是一味地追加着技术含量而忽略设计本身的价值。
另外,各种代表新技术生产力的产品、材料越来越快的更替,各种新产品的发布、宣传和交流展示成为设计师必须了解的行业内的前沿信息。
(三)设计人性化
环境设计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因素:视觉服务性和实用服务性。视觉服务性是环境设计的宗旨,实用服务性是环境设计的目的。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是环境艺术的最终享受者,环境设计其实就是为了人类自身。设计师应当广泛了解大众对于环境艺术的需求与心声,创作出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符合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设计发展趋势也正代表着人类在环境设计上的不断进步,也代表着人类开始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深入了解人的本质,最终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艺术美感受,让人们感受到更人性化的环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