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边塞诗的产生渊源久远,起于先秦,历汉魏、两晋、南北朝而兴,跨隋后,至唐代达到高峰。唐代边塞诗乃唐诗中的璀璨明珠,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有唐一朝,大量的诗人参与了边塞诗的创作,时间跨度大,诗作数量多,体例丰富完备,内容五彩纷呈,留下了许多含义深刻、诗意隽永的光辉篇章。

《全唐诗》收录涉及边塞题材的诗超过两千首,若按字句长短划分,有长篇和短篇之别。长篇中多为古体诗,尤其是乐府诗。短篇中主要为律诗和绝句,也有部分是乐府诗。长篇之长处是叙事详细,抒情充分,有叙有议,不足是不够精练,难于记忆。短篇以小见大,追求意境,概括性强,易上口,易记诵,但由于文字精短,开易收难,对写作技巧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很强的掌控能力。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短篇边塞诗时,可以比较容易地接收诗歌中传递的信息能量,了解诗人们达到的艺术造诣高度,从而更加喜爱边塞诗,诵读她,传播她。这是选辑唐代边塞短诗的初衷。长篇中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或可另辑成集。

本书辑录的唐代边塞短诗,依据的是清代彭定求等编校的《全唐诗》,选择了105 位作者的308 首作品,另有佚名者5 首,共312 首。在作品的选择上,力择菁华,摒弃平庸,注意不取空洞无物之作,不取文义艰涩之作,不取愤懑牢骚之作,不取思妇怨女之作。

本书的辑录遵循以下原则:

一、不评价作者,只做简要的介绍,不述说其出身、阅历、官职。欲了解作者详情,可以参考其他书目。

二、不解读品评作品,不妄议前人写作的立意、主题和目的,不以今度古。感受因人而异,读者自赏自析。

三、对所选作品不做考证,亦不做索隐。个别作品在《全唐诗》中分别收录在两人名下,编者选其中一种。

四、对作品涉及的人名、地名、典故等,在有依据的基础上做注释,力求准确简洁。没有可靠依据或查无出处的不做注释。

五、将作者姓名以姓的拼音字母排序列于书后,附上页码,以便读者查找。

明代人李东阳云:“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编者才疏学浅,选辑此书,诚感汗颜。盖因编者喜爱边塞诗歌,敬仰前辈诗人,故不揣浅陋,以绵薄之力登峻岭高山。所存错误,在所难免,请读者及专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