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五、唐代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边塞诗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可以从中了解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过程,体验生死相搏的战斗场面和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涯,可以探知参与战争的各类人的复杂心态,更能够感受到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以诗歌这样短小的载体反映如此广阔的场景、如此宏大的内容,言简意赅,生动感人,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一)对战争的全景式反映

1.记录战争过程。唐代传21 帝,历289 年,从开朝到朝末,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其中有抵御侵略的战争,有主动发起的战争,也有平息叛乱的战争。在对外征伐中,唐朝先后与吐谷浑、高丽、吐蕃、奚、契丹、大食、南诏、回纥作战,当时最大边患在西部,因此战争也多在大西北进行。开拓边疆,平定四夷,朝进夕退,昨胜今负,无数次的征战记录在诗人的笔下呈现:“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张祜《采桑》),“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高适《塞上》),“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高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李白《出自蓟北门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也写出“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秦韬玉《塞下》),“回望风光成异域,谁能献计复河湟”(顾非熊《出塞即事二首》其二),“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入汉家”(张籍《陇头行》)这样对收复失地的渴望。更记下对战事结束的心愿:“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鲍君徽《关山月》),“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男儿解却腰间剑,喜见从王道化平”(王涯《平戎辞》),“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诗人们歌咏国运昌盛、武力强大:“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罗隐《登夏州城楼》),“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二),“我今抽刀勒剑石,告尔万世为唐休”(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西川父老贺子孙,从兹始是中华人”(顾云《筑城篇》)。

2.描写战斗场景。唐代边塞诗中,有大量表现战斗场景及过程的篇目,使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血脉偾张。如写将士在战场等待厮杀的状态:“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将军朝授钺,战士夜衔枚”(沈佺期《塞北二首》其二),“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佚名《水调歌》),“万里飞沙压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杨巨源《卢龙塞行送韦掌记》)。写战场搏斗:“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高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王维《燕支行》),“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王翰《饮马长城窟行》)。其中卢纶的一首诗,可以说是用最精练的语言描述了战斗过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3.表现苦绝军旅。军队奔赴战场,常常要在艰苦的条件下行军,在恶劣的环境里扎营,这需要军人克服种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诗人写到行军路上,有这样的诗句:“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虞世南《从军行二首》其一),“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陶翰《燕歌行》),“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其一),“人寒指欲堕,马冻蹄亦裂”(长孙佐辅《陇西行》)。军人面对的自然环境经常是这样的:“风折旗竿曲,沙埋树杪平”(马戴《塞下曲二首》其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柳中庸《凉州曲二首》其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军队宿营是这样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李益《暖川》,一作《征人歌》),“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其二)。或是黄沙蔽日、戈壁连天,或是毒雾环绕、阴雨漫山,或是陇上飞雪、瀚海连波,“夜夜风霜苦,年年征戍频”(李峤《倡妇行》),“汉家征戍客,年岁在楼兰”(郑愔《塞外三首》其三)。通过诗人们生动的描述,后人能够对那时军人克服艰苦的毅力、战胜险阻的勇气、经受磨难的坚强,感同身受,肃然起敬。

4.突出将领作用。战争的胜负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军队将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前线、战场,将领的素质、能力、勇气,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次战斗或一场战争的成败。唐代的边塞诗中有许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常常用汉朝军事将领的名字或典故来比喻当下将领或战争,这是唐代边塞诗的一大特色,体现了汉唐在文化和精神历史上的传承。比如将军出征:“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六),“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耿《出塞》),“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王维《出塞》)。形容领兵作战:“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高适《登百丈峰二首》其一),“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常建《吊王将军墓》)。感慨没有出色的将领:“一自塞垣无李蔡,何人为解北门忧”(翁绶《雨雪曲》)“,惆怅临戎皆效国,岂无人似霍嫖姚”(张《边情》),“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嗟叹身赴战场而结局不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四)“,因嗟李陵苦,只得没蕃名。”(贯休《古塞上曲七首》其七)描写战争后的情景:“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窦威《出塞》),“为问征行将,谁封定远侯”(张籍《送远使》)“,君逐嫖姚将,麒麟有战功”(李益《送柳判官赴振武》)。唐代诗人的这种写法,一方面以汉比唐,鼓舞和激励将领们为国用命,效命沙场,一方面用汉说唐,发挥诗歌的比兴特性,忆史喻今。一句“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不知打动了多少边关将士。

5.直面战争残酷。无论是战争还是戍边,都是要靠人去完成的,连绵不绝的战事,艰苦卓绝的环境,必然带来无数将士的死伤,这些在边塞诗的内容中都有大量的倾诉。比如:“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四),“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张籍《没蕃故人》)。硝烟散去,回首远眺:“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贾至《燕歌行》),“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贯休《古塞下曲四首》其四),“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于《塞下曲》)。将士家人的状况:“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征妇怨》),“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沈彬《吊边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6.关注长治久安。诗人们在反映战争的同时,也对战争的意义、民族关系的处理、国防边关的建设以及重视军人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历朝历代攻守战和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很多目光长远的建议。比如关于不轻用兵:“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王勃《陇西行十首》其九),“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关于作战:“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和戎先罢战,知胜霍嫖姚”(黄甫曾《送和西蕃使》),“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李商隐《汉南书事》)。关于长久之策:“和戎非用武,不学李轻车”(李嘉佑《送崔夷甫员外和蕃》),“万户封侯者,何谋静虏庭”(王贞白(《出自蓟北门行》),“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王维《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等等。这些建议和愿望,包括要珍惜国力,减少征战,体恤人民的苦难,探讨战争的意义,总结开边的经验,体现出诗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以及关注国家命运的洞察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边塞诗的品位和作用。

(二)描绘参加战争人的异同心态

走上战场的人身份多样,有将领,有官员,有士兵,有役夫,其心态、目的各有差异,这些都在边塞诗中有所描述。

1.忠君报国,杀敌保家。在唐代边塞诗中,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是诗歌的主旋律,正面颂扬的诗句很多:“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崔颢《赠王威古》),“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张籍《西州》),“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蓟北行二首》其二),“岂不服艰险,只思清国雠”(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表现不怕牺牲、渴望胜利:“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离三十五书记》),“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抒发英雄气概、豪情壮志:“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张说《巡边在河北作》),“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李益《上黄堆烽》)。

2.侠风烈骨,书生意气。在诗中写出青春热血、不负年华,赞颂勇武豪迈、男人气概:“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张说《破阵乐二首》其二),“少年胆气粗,好勇万人敌”(顾况《从军行二首》其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写献身沙场:“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三)。写书生抛却安逸、投笔从戎:“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刘希夷《从军行》),“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崔融《塞垣行》)。

3.谋取功名,耀祖光宗。唐代明确了从军的激励措施,设立了以军功求出身、谋进阶的制度,引领了一时风气,使一批又一批心怀此愿的人们走向边塞,以个人吃苦、拼搏实现自己的腾达理想,或希望通过边关将领的举荐,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边塞诗中多有这样的诗句:“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李益《赴邠宁留别》),“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不有封侯相,徒负幽并客”(顾况《从军行二首》其二),“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4.思念家乡,牵挂征人。边塞战争造成无数的家庭子别母、夫离妻。从踏上漫漫的远征之路起,边地远隔,天各一方,不知有多少人从此将不再有回乡之日、团聚之时。由此产生的思家之念、离别之愁、久戍之苦等特殊的心理感受,在诗人笔下化作一行行诗句。比如写边关的将士去国怀乡:“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边草萧条塞燕飞,征人南望泪沾衣”(令狐楚《塞下曲二首》其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楼闻笛》)。写家乡的父老妻儿惦念盼望:“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聂夷中《杂怨三首》其一),“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外征衣》)。

5.感叹命运,倾诉怨懑。走上战场的人,并不都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征无奈,有的是为养家糊口。屯兵边塞,思归无路,寄情于诗:“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郭震《塞上》),“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诸将年皆老,何时罢鼓鼙”(丁棱《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令狐楚《塞下曲二首》其二)。许多人看到了战争真实的一面,经历了血腥和死亡,从人道主义出发而感慨:“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常建《塞上曲》),“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也有的人最初怀抱志向,从军远征,但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功名未就,感到苦闷失望:“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岑参《日没贺延碛作》),“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高适《自蓟北归》),“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戴叔伦《边城曲》),“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刘长卿《疲兵篇》)。

6.揭露不公,反思战争。战争带来了社会的破坏、国力的损耗,造成民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痛苦是巨大的。统治者穷兵黩武,给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社会动荡,边地频失。唐代从军入幕或出塞游边的诗人很多,他们面对战争的结果,哀叹普通士卒的死难,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乔知之《苦寒行》),“碛西行见万里空,幕府独奏将军功”(张籍《将军行》)。谴责军中腐败,表达厌战心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元戎日夕且歌舞,不念关山久辛苦”(刘长卿《疲兵篇》),“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张谓《代北州老翁答》),“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对君主轻易开边、穷兵黩武尤为不满:“边土无膏腴,闲地何必争”(司马扎《古边卒思归》),“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二),“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三)抒写边塞风光

有唐一朝,无数的中原人出西域,入漠北,走辽东,下南粤,或征战,或出使,或迁徙,或游历,接触到全新的异域邦国,领略到雄奇的边塞风光,在辽阔无涯中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人们激情如火,笔墨翻飞,用真挚的情感、炽热的语言、奔放的诗句,抒发出胸中的无限感慨。

1.浩瀚苍茫的塞外风光。在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塞外风光的隽永诗句,构成一幅幅天苍地迥、磅礴厚重的画卷,展现出诗人们杰出的艺术水准,比如:“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崔融《关山月》),“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陶翰《出萧关怀古》),“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四月草不生,北风劲如切”(长孙佐辅《陇西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骆宾王《夕次蒲类津》)。

2.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景。边陲异域,其山川地貌、自然景色与内地截然不同,诗人们或是新奇,或是感叹,将他们看到的景物用诗句描绘出来:“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佚名《水调歌》),“惊风吹起塞鸿群,半拂平沙半入云”(白居易《赋得听边鸿》),“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张籍《塞下曲》),“边树萧萧不觉春,天山漠漠长飞雪”(贺朝《从军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冷寂荒寒的戍边营地。由于连年不绝的边境战争,辽东塞北、碛西岭南分布着无数的营地。云高天远,地冷风寒,有大量的将士长期在此驻扎,默默戍守。诗人的笔下咏出这样的诗句:“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储光羲《关山月》),“晓风听戍角,残月倚营门”(许浑《征西旧卒》),“暮烟传戍起,寒日隔沙垂”(张《边庭送别》),“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卢照邻《陇头水》),“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其二),“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郎士元《塞下曲》)。

4.遥远孤矗的烽燧关城。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边关修建了许多烽火台和关城。关前是荒芜的戈壁大漠,城后是远方的家乡亲人,狼烟频举,刁斗夜传。诗人置身于此,触景生情:“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岑参《北庭作》),“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陶翰《出萧关怀古》),“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日暮独吟秋色里,平原一望戍楼高”(朱庆馀《自萧关望临洮》),“朔风吹叶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佚名《凉州歌》),“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

唐代诗人笔下抒写的边塞风光,是边塞诗中极为明亮瑰丽的部分,与那个时代的开放、旷达有直接的关系。那时的诗人有着敏感的内心世界和即触即发的审美情结,写下的诗既是歌咏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无垠情怀:“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韩翃《送孙泼赴云中》),“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翁绶《关山月》)。通过这些诗篇,可以充分领略千余年前诗人们所描绘的自然与人文的异样美感,给今人留下无尽的追思遐想和丰沛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