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边塞诗的人

三、写边塞诗的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国力强盛的朝代,有一个现象是前朝后世无法比拟的,即大量的优秀诗人集体涌现,星河灿烂,前涌后继。气魄之伟,格调之雄,造诣之高,影响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众多瑰丽的诗歌中,边塞题材尤为突出,引人瞩目。从初唐到盛唐,为国家建功立业,为自己显世扬名,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很多诗人一生的理想。而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其中一条路就是走上沙场,走向边疆,但大多数诗人无缘亲身体验,故将边塞作为其抒发情怀、创作诗篇的广袤天地。

唐朝从公元618 年至907 年,近290 年,有多少人写过有关边塞内容的诗,是难以统计出来的。诗人的身份有记载可查的,包括帝王贵胄、朝廷命官、州府属吏、士人布衣,以至僧侣、宫娥。如此庞杂的创作队伍,如此多样的诗人结构,如此飞扬的生命活力,怎能不创作出五彩纷呈、气象万千的诗篇呢?这些诗人中,有的是久经沙场、雄镇边关的统军将领,有的是侧身幕僚、赞画军机的文人书生,也有的是游历塞外、行走异域的迁客骚人,更多的是身不能至但心随神追、吟咏唱和的各色人等。他们写出的诗篇,无论是精心之为,还是随意之笔,都为边塞诗的创作和发展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在此期间,许多杰出的诗人,或以自身的经历,或凭天赋的才华,或展深邃的思想,或抒博大的情怀,创作出的边塞诗篇令人高山仰止。如初唐的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的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岑参,中晚唐的李益、卢纶、张籍。卢照邻,曾西出塞外,了解边情,其诗作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多用乐府旧题,韵律工整,风格多样。骆宾王,三次从军,两次出塞,到过北部、西部和西南边疆,所作边塞诗题材开阔,格调高昂,笔力刚健,慷慨雄浑,在诗歌写作中开创了新的美学境界。陈子昂,两次从军,到过西北和东北,作品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边关生活和社会现实,思想深刻,风格质朴,情感激越,深刻地影响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发展。其诗被赞誉为“尽削浮靡,一振古雅”。王之涣,有北游边塞的经历,其创作意境开阔,大气雄浑。王昌龄,有“七绝圣手”之誉,作品富有思想深度和历史意识,表现出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洋溢着英雄豪迈的气概。王维,曾出使西域劳军,写出的边塞诗寄意深远,感情充沛,风格细腻。李白,对边塞问题高度关注,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奔赴疆场,报效国家,多用乐府题创作边塞诗,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作品既抒发个人的豪情壮志,也反映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苦难。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数次出边关,其长期的军旅生涯,对其边塞诗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其诗题材涉及广泛,思想深邃,直抒胸臆,自然浑朴,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前人评价“句调琅琅,振响欲绝”。岑参,两次到西北边塞,有多年的边塞生活经历,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与高适并称为“高岑”。他在诗中抒发渴望建功边关的抱负,描绘雄奇壮丽的奇异风光,直面战争的激烈残酷。其诗意境高旷,浪漫奔放,情感热烈,前人赞誉“超拔孤秀,度越常情”“语体奇峻,意亦造奇”。李益,五次到边塞入幕,度过近20 年的边塞生活,丰富的军旅阅历使他的诗歌涉及广泛的战争题材,风格沉雄,音韵激昂,“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也”。卢纶,其边塞诗能够真实反映军旅现实,雄浑开朗,充满激情,有盛唐韵味。张籍,他的创作多反映当时的异族频繁入侵,给当地的军民带来深痛苦难的现实,抨击守边将帅无所作为,简练含蓄,沉郁苍凉。这些不同时期的杰出诗人,勇于探索,勤于创作,以不同的形式和艺术风格,留下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把唐代边塞诗的成就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