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唐代边塞诗
唐朝是继隋朝后的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在漫长的时期里,诞生了唐代边塞诗这样一枝绚烂雄奇的文学艺术之葩,流淌出一条千年不绝的艺术长河。边塞诗的内容包括战争与和平、铁血与柔情、荒凉与壮美、沉厚与浪漫等。其思想丰沛深刻,气魄宽广博大,题材包罗万象,体裁兼蓄多样,语言精妙深邃。因此,要对边塞诗的成就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难度是极大的,但可以从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评价。
(一)唐代边塞诗具有的特质
1.长存的人间浩气。
(1)家国情怀:“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李益《送辽阳使还军》)。
(2)舍生取义:“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其一)。
(3)不畏艰难:“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河源收地心犹壮,笑向天西万里霜”(杨巨源《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其一)。
(4)风骨凛然:“丈夫期报主,万里独辞家”(郑愔《塞外三首》其一),“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
2.丰富的诗歌语言。
(1)言词质朴:“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
(2)寓意深刻:“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四),“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王翰《饮马长城窟行》)。
(3)风情唯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4)动感传神:“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
3.独特的美学形式。
(1)气势豪迈:“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刘希夷《从军行》),“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从军行》)。
(2)意象雄浑:“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3)格调高昂:“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贯休《塞上曲二首》其二),“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张说《巡边在河北作》)。
(4)视野旷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王贞白《胡笳曲》)。
(5)景物交融:“戍烟千里直,边雁一行斜”(李端《送王副使还并州》),“雁远行垂地,烽高影入河”(张《朔方书事》)。
(6)形象生动:“塞古柳衰尽,关寒榆发迟”(耿《关山月》),“惊蓬连雁起,牧马入云多”(钱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
(7)色彩瑰丽:“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感情浪漫:“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李益《暮过回乐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我们读唐代边塞诗,可以从其特质中欣赏从军的慷慨与炽热的情怀,感受青春的激情与沙场的呐喊,叹息无尽的乡愁与久戍的苦闷,体会个人的微小与山川的辽阔,领悟生命的无常与天地的永恒。边塞诗以其雄浑的艺术形象、独具的美学力量,穿透时间和空间,于千百年来不断地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二)唐代边塞诗的价值
1.唐代边塞诗是研究唐代战争史的重要史料。唐代是举国尚武的朝代,尤其是初唐、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部分是与战争有关的,其写作的时间横跨唐朝的始末。很多诗歌作者亲身经历过在此期间发生的诸多战争,将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记载和反映。因此说边塞诗是诗史、战争史也是不为过的,其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2.唐代边塞诗是研究唐代各民族交往融合的重要途径。唐朝与边疆多民族的密切联系,建立在唐朝辽阔的疆域和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基础上,各民族交往广泛,融合互通。边塞诗对这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诗中涉及管辖、册封、联姻、贸易、文化、宗教、民俗等众多领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朝的国力强盛、政治包容和政策灵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唐代边塞诗是研究唐代边塞建设历史的重要依据。唐朝边患不断,战争频仍,因此加强边塞建设、巩固国防是极其重要的国家任务。唐朝先后设置了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还有若干边州都护府,行使对边境地区“抚慰诸蕃,辑宁外寇”的职责。边塞诗中常常提到阴山、天山、疏勒、轮台、榆关、朔方等许多边关地名,描述了边塞建设的作用和兴废的历史,为后人研究国防建设、边疆稳定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4.唐代边塞诗是研究唐代诗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本。唐朝是诗歌形式、内容发展的高峰,唐诗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边塞诗在其中形成重要的诗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创作数量也在唐诗中占有突出的比重。前人评述《全唐诗》的七绝压卷之作,有的认为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的认为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也有的认为是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选哪一首,都是边塞题材的代表作,由此也可以印证边塞诗在唐诗中的显要位置。
5.唐代边塞诗是研究唐代诗人的重要窗口。《全唐诗》收录的诗人有2200 多位,写过边塞诗的诗人应有几百人之多,尤其是著名的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有的诗人就是因为创作出杰出的边塞诗而享誉朝野,流芳百世。初唐、盛唐时,国家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力鼎盛,那时的诗人也是英姿勃发,浪漫奔放,写出的边塞诗意境高昂,文辞爽朗。到中唐、晚唐,内忧外患,国力日衰,诗人格调低沉,笔力疲弱,边塞诗的内容反映的也多是愤懑、苦闷、哀伤的情绪。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到由于诗人的不同身世、经历、所处的时代而造成的创作方式、内容、风格的差异。
(三)用正确的历史观评价边塞诗
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评价,都不能脱离那个时代,以今天的认识或观点去苛责古人,或以求全责备的方式做学术研究。当下,有的人认为边塞诗中把忠君与爱国混淆起来,有的人提出渴望功名就是庸俗的追求,还有的人说边塞诗是站在汉族汉人立场上写的,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在学习边塞诗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王维《从军行》),“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白《出自蓟北门行》),“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高骈《南征叙怀》),“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韦庄《赠边将》),“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谒明光一报恩”(武元衡《出塞作》)。对古人而言,忠君与爱国是一体的,君臣关系与社稷亦是不可分割的,在报国的路上求得名声和功业也无可厚非。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的人,才能够读懂那个时代的诗歌,如果不这样认识,就无法理解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历史上的英雄。边塞诗的基调是家国情怀,是使命担当,诗韵高远,诗意磅礴。那些讴歌边塞的诗人曾经达到的精神高度、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后人勇攀的高峰,我们应当脱帽肃立,向前辈致敬和感谢!
(四)边塞诗持久的生命力
唐代,作为一个辉煌、强大的朝代,已经湮灭在千年的历史风云中。那时的边塞,也早已旧貌换新颜了。人间转换,朝代变迁,江河流逝,沧海桑田,但边塞诗却具有强大的生命伟力,时光不褪其颜色,尘土不掩其光芒,在今天,她依然拥有独特的魅力,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边塞诗反映出的主流意识,可以概括为:面对使命的坚定;面对困苦的坚忍;面对死生的旷达;面对人性的真挚。这样的意识在今天仍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盛衰是紧密相连的,为祖国的危难而赴汤蹈火,为亲人的安宁而奋不顾身,这是任何时代都被尊崇的信念。
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存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情怀。
由侠肝义胆、慷慨担当所产生的英雄气概,进而激发出无畏困苦、向死而生的磅礴力量,这是任何时代都被提倡的精神。
短暂的个体生命与壮丽的事业相结合,方能体现出价值和作用,这是任何时代都被激励的方向。
明代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写道:“诗之可以兴人者,以其情也,以其言之韵也。夫献笑而悦、献涕而悲者,情也;闻金鼓而壮,闻丝竹而幽者,声之韵也。是故情欲其真而韵欲其长也。”唐代的边塞诗,其情其韵可谓亦真亦长!诗中记载着黄沙蔽日,白雪漫山,南溪毒障,塞北苦寒,戈壁戟横,关河梦断,壮怀激烈,义薄云天,血洒荒野,泪别江南。美好瑰丽的诗篇值得今人心口吟唱,千年颂扬。
唐诗是不朽的,边塞诗是永生的。
谨以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敕勒歌》作为本文结束语:
慷慨歌谣绝不传,
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到阴山敕勒川。
2018 年12 月29 日初稿于北京
2019 年5 月31 日改定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