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概 况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金塔县东部边缘,总面积4.7 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其中的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 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100 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巴丹吉林沙漠相对高度200 米~50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 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沙子下滑的轰鸣声响彻数千米,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 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 个,淡水湖12 个,水域面积4.9 万亩。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巴丹吉林沙漠

自1984 年以来,先后有法、日、美、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1993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旧石器,经考古分析,这里在3000~5000 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96 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 一书,轰动了欧洲探险界。

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和谷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部是高度约为200 米~300 米的复合型沙山,形态复杂,高大密集,最高的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高度达5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属于温带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气候极为干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 月份,年降水量仅40毫米~80 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40~80 倍,光照强烈,是内蒙古自治区光照最充足、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夏季高温酷热,最高温度可达38℃~43℃,地表温度则更高,冬、春季大风强劲,一年中大风天数可达60 天之多。

虽然气候极为干旱,却不是人们的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滴水,巴丹吉林沙漠内有着许多的湖泊。据统计,在沙漠之中、沙丘之间,分布有面积在1.5 平方千米以下的沙漠湖泊140 多个,多以咸水湖为主,这些湖泊最深的可达6 米以上。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有两个较大的湖泊,西部南北走向的古鲁乃湖长约180 千米,宽约10 千米;北部的拐子湖东西走向,长约100 千米,宽约6 千米,湖滨地带水分涵养较好。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畜饮用。更神奇的是,该地湖泊严冬也不结冰。

在广阔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黄沙,星星点点的湖水,还有美丽的绿色,为沙漠平添了几分生命的痕迹。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边的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纸。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沙葱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实可做面粉的替代品,沙枣的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多种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实富含维生素,可提取果汁、酿酒等。在沙漠之中还有多种药用植物,锁阳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贵的中药材,而肉苁蓉更有着“沙漠人参”的美称。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绿色的植物生命外,还活跃着狼、狐狸、沙蜥、野鸡、天鹅等野生动物,它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酷热、严寒与缺水,甚至身体的颜色也变得与沙漠相近,它们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动的风景。

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与大量的硅、铝、铁、钙等矿物资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宝盆”,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巴丹吉林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