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除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外,关键还在于它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这种中国特色,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鲜活的生命力。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自身作用、实现其自身发展。由于各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各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独创的”一条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和体现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展道路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首先在于它选择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经济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政治上的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文化上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其实,上述认识只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其二,发展阶段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鲜明“特色”。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定位”。马克思曾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也曾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新社会的初级形式”,毛泽东曾把社会主义区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邓小平则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国制定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防止“左”的或右的思潮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置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这一重要现实基础之上。
其三,经济制度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体现了自身的鲜明“特色”。当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由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所组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类似苏联模式的。实践证明,单一的和过分超前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模式是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其四,经济体制方面的“中国特色”。在探索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同时,我们党还在经济运行体制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根据以往的传统观念,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制只能是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国经济体制基本上是按这种传统模式运行的。我们不能否认,当年的这种计划经济模式在集中有限的国力完成重大建设项目上,确实显示过巨大威力、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计划经济的弊端也越来越开始明显暴露出来。我们党正是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新体制。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探索,党的十四大正式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破天荒的创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色”。
其五,政治制度方面的“中国特色”。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一是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我们党始终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其六,文化制度方面的“中国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建设途径,从而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和新高度。一是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三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然,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制度建设方面,也先后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方法和经验。需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强调的“中国特色”,是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前提的,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抛开普遍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单纯强调特殊性(中国特色)还是抛开特殊性单纯强调普遍性,都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的。
当然,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