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古人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要,在得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如果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说过:“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指出:“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试金石。唯物史观确立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更加充分和彻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灵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这一根本性质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又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强调“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而且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坚强保障。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能不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与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