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简介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这本书是由杨美惠创作的,《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共有30章节
1
版权信息
书名: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 作者:杨美惠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ISBN:9787214059864 版权...
2
出版说明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
4
译者的话
华裔人类学家杨美惠教授(Mayfair Mei-hui Yang)的成名之作《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一书即将重印,作为译者之一,我觉得...
5
致谢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在做研究和写作本书时,我曾经获得过中国和美国的机构和个人无以记数的情谊。...
6
中文版前言
由于翻译成另一种文字而同时拥有更多不同的读者,一本书的翻译出版是很令其作者兴奋的。本书的英文原版于1994年在美国出版,其读者层是英文读者,特别是美国的英文读者...
7
导论 在中国的田野工作、政治与现代化
...
8
关系学的“发现”
1982年,在北京2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我骑车与朋友杜若奔去看望他“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在工厂认识的一个工人。若奔那年三十多岁,是个研究生。他...
9
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关系学
关系学涉及礼品、赠品和宴请的交换,个人关系和相互依赖的网络的培养,义务和负债的产生。这些活动和表述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像个人关系所牵...
10
在一种恐惧文化下的田野工作
我对关系艺术的人类学研究跨越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我对关系学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我在北京居住两年时做的。那些年我在中国其他地方旅行时也收...
11
人类学家的主体位置
如上所述,我的中国血缘在田野工作的筹划和完成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主体定位表明了人类学家的认识立场和视角,因而需要阐明一下。我对缺乏对于恐惧文化的免疫力的原因...
12
中国现代性的国家规划和本土批评
民族志产生的过程至少包括两种层面的诠释,正如本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写的。在第一个层面,我去观察、倾听、调查、叙述、抄写,为的是理解和详细描述一个特定人物的言行...
13
第一部分 在一种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微观政治学的民族志
一个社会就是……由确定而突出的一些组织它的正式制度的实践和无数保持“次要”的其他实践所组成的,这种次要实践是经常存在的,但不构成自己的话语,但它却保存着对这个社...
14
第一章 关系的方言和辞汇
1947年版的《辞海》里并没有“关系学”这个词,《辞海》是和《牛津英语辞典》相似的一部辞典,引语都出自古代作品和经典作品。在台湾,它也不是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我...
15
第二章 关系的范围和使用的背景
对于关系学典型的实际应用实例调查可以鲜明地勾画出它的轮廓和范围,并揭示可能产生这一整套关系实践的关键的社会和历史因素。在这一章中我将讨论各种变化的社会语境,在这...
16
企事业和行政场合的用法
关系学并不局限于个人的社会交换,它也存在于企事业的机构和国家不同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中。像工厂、商业企业、学校和机关,也把这种复杂技巧当作自身生存策略和提高人员生...
17
第三章 关系学中的“艺术”:伦理、计策及礼仪诸方面
关系的“艺术”有三个因素:伦理、策略和仪规,它们在活动中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就是说,关系学的行为所体现的礼仪——举止谦和、慷慨大方、言语得当——是关系伦理和关系...
18
第四章 关系学最近的历史:传统的形式和历史的再现
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关系学的渊源或者根基是什么呢?尽管经过共产主义的革命,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基础性的转变,关系的艺术如何投胎转世呢?关系学的发展在国家社...
19
第二部分 理论框架
没有一个事件没有多重的意义,没有一个现象没有多重的内涵,没有一个词或思想没有多重的涵义……有时这件事是这样,有时是那样,有些时候变成某种更复杂的事……这取决于占...
20
第五章 礼物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
“统怀”(governmentality)是把人口作为自己的目标,把政治化的经济作为自己的主要知识形式,把安全保障措施和机构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 ——福...
21
第六章 “借古非今”:古代中国的仪式伦理与国家理性
我应当写有关监狱的历史……那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对过去感兴趣吗?如果说依据现在来写有关过去的历史,这样的做法是不存在的话,我不大赞同。如果说书写的是当下的历史...
22
第七章 毛崇拜、关系的主体和个体的回归
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国家被想象为一种忽视个体的政治权力,它只看到整体的利益,或者我应该说,只看到公民中的一个阶级和一个集团的利益……这都很正确。但我想强调这样...
23
第八章 中国根茎式的关系网和民间组织
我们已厌倦了树木。我们不再相信树木、根与须根。这些已使我们痛苦日深。 ——德乐兹和嘎塔里(Deleuze&Guattari,1987:15) 与具有交流和预设通...
24
个体与社会之间
中国儒学家梁潄溟先生1949年出版了《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他指出:西方从中世纪到当代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集体和个人(1949:49),我们可以在“自由...
25
结论 返回到实地
在本书的结束部分,我不再重复已经写过的,而是记述两个关系或者说是人情的故事。这四个故事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将不无矛盾地对全书起到较好的说明作用。它们被称为人情故事是...
26
后记
这本书是我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长达两年的相处遭遇的结果。我的田野调查和写作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对中国历史活生生的和迅速变化的脉搏的体验...
27
附录
1981年,我初次来到中国进行关于关系学(我称之为“礼物经济”)的田野研究,当时中国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恢复平静,并开始重新与其周围的世界联系。我在田野...
28
参考文献
...
29
中日文书目
《北京日报》(BJRB) 柏杨 1985《丑陋的中国人》。台北:林白出版社。 陈锦忠 1988《大一统政局的奠基者——秦帝国的建立与统治》。《历史》,期5(6月...
30
英文书目
Abraham, Nicolas, and Maria Torok 1980“lntrojection Incorporation: Mourning or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