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书目

中日文书目

《北京日报》(BJRB)

柏杨

1985《丑陋的中国人》。台北:林白出版社。

陈锦忠

1988《大一统政局的奠基者——秦帝国的建立与统治》。《历史》,期5(6月)。

橙实

1988《文革笑料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戴厚英

1985《人啊,人!》。广州:花城出版社。

丁学良

1983《切实改革: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新华文摘》,期10(10月)。

《“斗私批修”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根本方针》

1967北京: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

1983《乡土中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油印本;上海1949年观察社初版。

《讽刺与幽默》FCYYM(卡通周刊)

《工人日报》GRRB

顾城

1985《请听我们的声音》。载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

《韩非子》校注组

1982《韩非子校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何炳棣

1992《原礼》。《二十一世纪》,期11(6月)。

洪世涤

1972《秦始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研究资料中心

1975《红卫兵资料》。图书馆研究会:卷1-20.

胡平

1990《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读莫应丰“桃源梦”》。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页1-29.香港:田园书市。

金耀基

1982《论人情》。《明报》,17·8:69-76.

《九十年代》JSND.香港。

雷锋

1968《雷锋日记》

雷家骥

1988《略论中国分合的窠臼》。《历史》,期5(6月)。

李安宅

1931《“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

《礼记今注今译》

1987王梦鸥注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李亚农

1962《周朝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载《欣然斋史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泽厚

1980《孔子再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期2,页77-96.

1985《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五四回想之一》。载《走我自己的路》。台北:古风出版社。

李宗吾

1990/1934《厚黑学》。北京:求是出版社。

梁潄溟

1949《中国文化要义》。成都:路明书店。

梁效

1974《论商鞅》。《红旗》,期6,页22-29.

刘少奇

1981《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载《刘少奇选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

罗昌秀

1966《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载《红旗》,期13.

马寅初

1979《新人口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

1969《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载《毛泽东思想万岁》。台北:国际研究所重印。

诸桥辙次

1955-1960《大汉和辞典》

宁东

1988《一个两次离婚的女人》。《社会》,期1.

1989《没有觉醒的女性》。《社会》,期1.

潘绥铭

1987《女性性权利的历史命运》。《中国妇女》,期12.

石高等

1977《评“四人帮”的批儒批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乔健

1982《关系刍议》。载杨国枢和文崇一主编《社会既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88《中国文化中的计策问题初探》。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全慰天

1949《论“家天下”》。载吴含和费孝通编《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

《人民日报》RMRB

《商君书》

1988贺凌虚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世界日报》SJRB

《诗经》

1980高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石仑

1973《论尊儒反法》。《红旗》,期10,页33-43.

舒新城等编

1947《辞海》。香港:中华书局。

司马迁

1972《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册1-10,卷1-30.

孙隆基

198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香港:泰山出版社。

王若水

1983《为人道主义辩护》。《文汇报》,1月17日第3版。

1984《谈谈异化问题》。《中国之春》,期9.

1988《论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明报月刊》,期12.

王绍光

1991《关于“市民社会”的几点思考》。《二十一世纪》,期8,页102-14.

魏守先

1981《怎样一分为二看“关系学”》。《工人日报》,1月29日第3版。

魏亚平

1981《对“关系学”不能一分为二》。《工人日报》,1月29日第3版。

文崇一

1982《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载杨国枢和文崇一主编《社会既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文汇报》WHB

伍晓明(尚多)

1992《妄想,自恋,忧虑与献身:二十世纪中国人自我的诞生与死亡》。《今天》,期4,页171-90.

许平

1990《馈赠礼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许慎

1959《说文解字》。台北:四库善本丛书。

《荀子今注今译》

1975熊公哲译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杨荣国

197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红旗》,期12,页45-54.

1973《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人民日报》,8月7日第2版。

杨卫红

1970《杨卫红日记》(1969-1970)。手稿,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收藏。

余英杰

1987《试论关系网》。《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月C4,页103-07.最初发表于《社会学》。

原中人

1981《谈“关系学”的社会根源》。《工人日报》,1月29日,第3版。

张恰妮

1989《自杀,一个被忌讳的社会问题》。《工人日报》,1月29日,第3版。

张哲民等

1981《伟大领袖毛主席,财贸职工永远怀念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赵紫阳

1981《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向》。北京:人民出版社。

郑也夫

1984《试论关系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期2-3.

钟实

1982《医院不正之风的情况调查》。《社会》,期3.

《中国妇女报》ZGFNB

《中共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1968《湘江烈火》。

《中国青年报》ZGQNB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

1982《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文大辞典》

1967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

《左传》

1814载《十三经注疏》。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