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陷进泥潭

第四章 陷进泥潭

学校所谓的平反就这样草草了事。杨传荣只好又回到了生他育他的故乡。

那里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只有三四分土地,单凭这点土地是没法维持生活的。恋乡情又牢牢地拴住了这里的人们,一个多方位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形成了。

杨传荣的故乡张秋镇,尤以制作阿胶名噪华夏。阿胶这味药,中医是离不了的,尤对妇科病有独特的疗效。这个地方的人都会制作,一时间制作阿胶的必备原料川芎、当归成了本地的抢手货。常说物以稀为贵,过去每公斤10元钱的川芎现因缺货竟一下子飞涨到70多元钱,每公斤10来元的当归亦高达40多元钱。杨传荣看准了这个机会儿,决定南奔四川赴重庆。

他从小就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有着浓烈的兴趣,这次他看着嘉陵江宛如一条银光闪闪的项链绕着倚山耸立的重庆飞檐而过,气势恢宏,令人忘返。历代诗人墨客曾挥笔留下了他们的感叹。古典建筑巧夺天工,更为文人洒墨赋词的好处所。杨传荣被这奇特的大自然美景陶醉倾倒。他忘记了自己是个典型的穷光蛋,在这壮观的胜景陶冶下留恋不舍,一天复一天,几乎将那手头上仅有的一点钱,亦消耗得荡然无存。

当时重庆、成都等地的川芎和甘肃岷山地区的当归比起他的家乡来要便宜几倍。可是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与今天可是不同的两回事儿了。你倘若被列进那“割”的群体也就惨了,大会批得你汗流夹背,小会斗得你屁滚尿流,没收现得的钱财怎肯罢休,还得让你再搭上一些什么不可,这可不单纯是条尾巴,恐怕连屁股根子上的肉也要搭上了。

杨传荣从四川、甘肃等地买回了一些川芎和当归。回来后又趁着天黑人静时,到那些制作阿胶户出售。虽然赚了一些生活费用钱,心里可总是忐忑不安的,他知道一旦被人发觉那就不堪设想了,心里总感到不安生。

在那个大跃进夺高产的年代里,浮夸风象瘟疫般四处流行。

每天都是红旗遍野的“大兵团”搞深翻土地大会战,男女劳动力都吃住在田野里,晚上也是灯笼火把的通宵达旦。插在地上的大标语牌上写着“苦干大干,拼命干,力争亩产超万斤。”“为了夺取万斤产,流尽血汗心也甘!”那些戴着大红布袖标的民兵团长、营长、连长们,迈着雄纠纠的四方步,西瞅瞅,东看看,南指指,北划划,还真有点战场上指挥员的风度呢。谁要是表露出对他们的轻视或是顶撞个只言片语,他们就召集开会,停产在地头批斗,轻者呢?晚饭后让他在大家面前检讨。如此谁还敢多说一句话呢?甚至头头脑脑们偶而与你开个玩笑的话,你要是个精明的人也只好微微一笑了之,千万不要接茬斗嘴,因为调理不好,这个人翻了脸,那你可就倒霉了。什么冷嘲热讽,对三面红旗不满啦,一大堆帽子都给你扣上,这就抓了你的火把子把你批个哭不得,怨不是的。

所谓的深翻地,其实就是挖大沟,楼梯式的一层倒着一层的翻。上面布置的30天任务,下面就要20天完成,只有老少齐奋战。

杨传荣自然是“齐奋战”中的一员。深秋的风,实在有些寒意,尤其那深更半夜的,不穿件绒衣线裤之类的也确实让人忍受不了。杨传荣冻得上下牙齿直打架,要求回家穿件衣服,又被拒绝,他只有大干取暖了,可他没那么大的劲呀!天已蒙蒙亮了,两天来未能眨过眼的他确实受不了了。他趔趔趄趄地奔到了沟的顶头,也不管地面是潮湿还是干燥的,坐下后就睡着了。他睡得好香好香啊!在梦乡中荡漾……他走啊走,爬上那高高的岭又越过那陡峭的山,趟过那条波浪汹涌的大河,已精疲力尽实在走不动了。他躺在沙滩上微闭着双眼休息一会儿,突然一声喇叭响,一辆华丽的小轿车停在他的眼前。他鄂然了,这时从车内走下一位漂亮的女郎,不由分说扶起他就拉进了车里。他还没有坐稳,车就飞也似地开走了。他只感觉外面好象一排排古典式的楼房在向后倒退着,倒退着,车速似乎越跑越快。突然前方射进车内耀眼的金光银光刺得他不敢睁眼正视。这时车停在一座辉煌的宫殿前,那位女郎扶着他直奔殿堂。他被这奇特的景象迷惑得摇摇晃晃,偶然睁大了眼睛看到妈妈从正厅里走了出来,杨传荣高兴地喊着飞奔过去,妈妈抱起了他抚摸着蓬乱的头发,似乎要说什么,却没说出来,只有那两眼流出来的泪啊,点点滴滴洒落在传荣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