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王小康
京剧大师尚小云自幼丧父,家道贫寒,私塾辍学后,九岁入三乐班(后改名为正乐班)学艺。初学武生,继学花脸,后改青衣。由于他天赋条件绝佳,嗓音穿云烈石,又勤奋好学,刻苦练功,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多方拜师学艺,博采众长,技艺日进,在正乐科班时便被誉为正乐三杰。15 岁时票选童伶,便得领“博士”头衔。17 岁菊选童伶,尚小云当选“童伶第一”。27 岁时在《顺天时报》票选五大名伶新剧中,以演唱《摩登伽女》一剧夺魁,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一起被大众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创立了独树一帜、风格鲜明的尚派表演艺术。
由于他能文能武,昆乱不挡,表演细腻,洒脱大气,又善于刻划人物,他演出的几百出剧目中,塑造了一大批巾帼英雄,普通妇女,剑侠女骄等人物形象,为京剧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达到了旦角表演艺术的至高境界。
尚小云又是杰出的京剧教育家。传艺育人是尚小云半个多世纪艺术生涯重要组成部分。从1937 年到1948 年历时12 年,创办了荣春社。在一无资助、二无外援的情况下,他呕心沥血,独立支撑。以自己的演出收入和变卖家产,勉力维持。梨园赞他“毁家办学”,真是难能可贵。荣春社培养了590 名艺术人材,为京剧艺术的继往开来、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9 年他又举家迁往西安,为西北京剧及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倾尽全力,无私地奉献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至今他的传人仍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戏剧舞台上。
尚派艺术无疑是我国艺术瑰宝中极其珍贵的宝藏。学习、研究、传承、发展尚派艺术是新一代京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京剧艺术从一个高峰走向新的高峰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从录音中可以听到当年尚小云大师响遏行云的唱腔艺术,在中央电视台音配像中可以看到尚小云演出的部分剧目,从一些照片特别是剧照中可以看到尚小云当年的风采。但缺少尚小云演出剧目的资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精彩的舞台表演总是通过对剧本的诠释来呈现的。就如灿烂的花朵和碧绿的树叶都是生长在茁壮的根茎上一样。
尚小云的演出剧目,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传统戏,这是大量的。如《祭塔》《祭江》《玉堂春》《宇宙锋》《三娘教子》《朱痕记》《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均是传承前辈艺术家的精萃;二是经过认真加工仔细修改的传统戏,融 入新的内容和表演手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如《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擂鼓战金山》等;三是文人学士为尚小云量身打造的剧目如《珍珠扁》《五龙祚》(又名《李三娘》)《林四娘》《谢小娥》《摩登伽女》《婕妤当熊》《千金全德》《卓文君》《峨嵋剑》《相思寨》《白罗衫》等,以及还珠楼主、齐如山、庄蕴宽、陈墨香等都曾为尚小云编过剧本;四是尚小云自己编写的剧目,如《前度刘郎》等。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重要的资料散见各处,有许多都遗失了。尚小云艺术研究会的同仁们,通过艰苦的努力,辛勤的劳动,从事着搜集挖掘整理尚小云演出剧目的工作,令人敬佩。值得为之大大点赞。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尚小云演出剧目的一部分,是尚研会努力的结晶,可喜可贺。尚研会的同仁,还将继续努力陆续出版可以搜寻到的尚小云大师演出剧本,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陕西省原文化厅副厅长 王小康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