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演《福寿镜》

(二)怎样演《福寿镜》

《福寿镜》所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一个善良、懦弱的妇女,在封建家长制和一夫多妻制重重压迫与强寇掳掠下,只能有的悲惨遭遇。

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年间。颍州知府梅俊之妻胡氏,怀孕14 个月还未生养,妾徐氏怀嫉妒之心。侍女寿春私告胡氏,主仆连夜逃走。途中,胡氏在破窑中生一男婴,将传家宝物福寿镜佩于婴儿胸前。胡氏与寿春走到巴山下,在寿春到前村给婴儿买糕干的时候,胡氏被山寇金眼豹抢走,撇下婴儿被宁武总镇林鹤拾去。寿春回来不见胡氏,到处寻找。适逢胡氏被山寇之妻山婆放下山。二人相见,胡氏才知婴儿丢失,思子成疯。胡氏疯迷寻子,闯入林鹤的桑园大闹。林鹤弄清事由,想还婴儿,又怕胡氏疯迷难以抚养,就赠送银两,命寿春给胡氏治病,想等胡氏病愈后还她儿子。林鹤给婴儿取名林弼显,亲自抚养17 年,弼显长大,林鹤给他看一张图,他方知往事,决意外出寻母。后来母子相逢于京都,胡氏见福寿镜,知所遇确系亲生之子,疯疾一呕而愈。胡氏随弼显来到梅家,徐氏畏罪自尽,梅俊认错赔情,举家团圆而剧终。

现在演出的《失子惊疯》是《福寿镜》中比较精彩的一部分。下边分场来说说这出戏:

第一场,从金眼豹下山开始。

第二场,胡氏产子之后,继续奔波。胡氏内唱导板之后,抱着孩子被寿春搀扶上场,脸上带着又急又气又怕的神情,但又安慰自己:“已经逃出虎口,幸喜无人追踪,且又平安生下婴儿。现在只要找到个安身之处,就没有问题了。”这样一想,她由惊慌变得稍微稳定下来。唱完大段慢板转原板,转二六之后,心爱的婴儿哭了。她低头一看,知道是乳水不够,立即派寿春去前村买糕干。不料,胡氏正在等候寿春回来,却被山寇强行绑走。

第三场,是寿春向百姓寻访主母下落的一场戏。旧本里胡氏被抢上山,又被山婆释放等情节,都作为暗场处理。

第四场,是胡氏被释放下山以后的情景。这一场是《失子惊疯》的重场戏,也是全剧的高潮。胡氏被山寇抢走以后,本来抱定必死之心,想不到被山婆放下山来。她上场时的心情应当是:庆幸自己虎口脱生,犹如鱼儿漏网一般兴奋,但又焦急地想立即找到寿春,赶紧远走高飞。但她这种“乐”,笑得很勉强,被抢上山所经受的惊吓还没有消失。所以,这时胡氏的表情是悲喜交加,脸上的戏很不好做。恰巧这时,她与寿春相遇,主仆亲热搂抱。胡氏滚着泪,喜悦地向寿春讲述别后情形,并且说:“山婆不但放了我,还赠我银两,这太好啦。”正当她高兴的时候,寿春说:“糕干买来了,快与小相公充饥呀!”胡氏刚才只顾自己逃出虎口,希望赶快找到寿春,再去寻找一个安身之地,一直没有想到孩子,她被寿春这句话猛然提醒,下意识地向怀中抱,低头一看,孩子不在怀中,她这才大吃一惊。此时,演员内心,外形都要特别注意,配合着表示惊恐的一下锣声,心里着急,腾地一下,提起心来,做出俗话说的“揪心”动作。脸上因而变色,表现得如痴如呆,身上开始哆嗦,说话也结结巴巴:“你家小相公在我怀中抱抱抱着?”寿春对她解释道:“我买糕干的时节,你抱着小相公在村前土台上等我,你就忘怀了吗?”这时,胡氏还抱有一线希望,自言自语道:“不错,有的,有的。”于是,她拉着寿春赶紧到原处寻找。结果土台上空空如也,孩子无影无踪。胡氏彻底失望,如冰水浇顶,深深地受到刺激。寿春对她讲话,她烦躁地将寿春推开,根本无心去听,只想沉住气,好好地想一想是怎么一回事:“噢,我抱着孩子,来到此地,忽然孩子哭了。为什么哭呢?因为乳食不够。我叫寿春到前村买糕干去了。寿春走了以后,我就在这土台上等。寿春老不回来,突然来了一伙强盗,有个大胡子要把我带上山去。我不去,可是他们人多,就来绑我。我挣扎,他们把我的右手拧到背后,我伸出左手一挣……啊呀,在左手中抱着的孩子顺势丢了……”胡氏想到这里,不觉失声高喊:“儿啊!”双手高举,两眼直呆呆地往地上看,一口心血涌上来了,痰迷心窍,什么也不知地昏迷过去了。当寿春十分焦急地把胡氏扶起来的时候,胡氏开始神经错乱,胡言乱语。戏发展到这里,胡氏就真的疯了。

我在这出戏里所表演塑造的疯妇形象,是在继承传统戏曲程式的同时,又加入自己体验生活而创造出的新东西。记得在哈尔滨演出期间,在路上有个女疯子,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她都出来,有很多人围着看她。我每天也去有意地观察她的表情。她的眼老是那么瞪着,样子很可怕。有时她好像清醒些,人们拍掌逗她时,她就乐。有时她忽然糊涂起来,直想打人,当警察轰她的时候,她确实是斜着走,与我演出“桑园”一场中的走法相似。我观察她了很多次,这种走法是过去旦角行里所没有的。

这种斜着的走法,和脸上的疯呆神情,与水袖的舞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较协调和谐。若是脚下仍采用扭扭捏捏的步法,就很不协调了。过去我曾采用扭扭捏捏的走法,很不好看。所以后来一直采用现在这种八字步的走法。

为了更好地在舞台上创造一个令人同情怜悯的疯妇形象,既要通过观察生活,进行内心体验再创造,又要恰当地运用传统表演程式,突出一定的形体动作,夸张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这出戏里,我运用很多水袖表演烘托剧情,刻划人物。老先生们曾经说过:“水袖也能代表语言,代替人物说话。”在舞台上可以运用水袖帮助演员表达喜、怒、哀、乐、悲、惊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例如“撂袖”起叫头就表示要高声呼喊,“翻袖”表示要哭。可是,有的青年演员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这就要求学戏时必须明白戏理,一定要结合剧情和台词,运用得合适,切忌将水袖乱耍乱用。

这出戏里的水袖动作的运用,和其他戏都不一样。水袖随着人物的思想感情而变化,唱到哪个地方,相应地运用哪种水袖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都是经过多年反复考虑,用心设计出来的。例如,当胡氏唱到“望空中不见儿,如刀刺胆”,由于丢失儿子,痛苦万分而精神失常,甚至连寿春也不认识了。寿春在背后呼喊“主母!”胡氏猛地转身,运用“撑袖”,配合打击乐器的节奏,表现胡氏的疯疯癫癫。过了一会儿,她的精神有所好转,不像方才那样严重,水袖就慢慢改用“单托塔”,两眼瞪着寿春,像是认识,又像不认识。她这样缓慢地走着看着,忽然又神智错乱迷糊起来,这时运用“双托月”的水袖动作最恰当。也就是说,虽然胡氏这个人物是疯了的,眼睛直瞪瞪的,但是还要处处注意舞台上的美。这些水袖动作,能起到这种艺术美的烘托作用。

再往下说,接着在胡氏眼前出现了一片幻象:“忽然间见我儿站立云端。”于是她便胡说起来。寿春急忙给她指明:“那是日光啊!”她似乎清醒了一点,便开始耍“风搅残云”水袖,用来衬托心乱如搅。但是她的内心痛苦仍难以抑制,水袖动作渐渐慢了下来,定位形体而恸哭、悲泣……总之,我是根据老先生们的传授,又加上个人的心得体会,从剧情出发,选择适当的动作(包括水袖),帮助人物说出无声的话,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出戏再往后演,胡氏觉察出方才认为“儿子在南天门上与寿星老儿饮酒”全是幻觉,她的满怀希望化为泡影,这时便痛苦急躁地唱道:“狠心的小姣儿将娘抛闪”,边唱边走,想赶紧找回丢失的儿子。寿春在胡氏后面喊了声:“主母”,胡氏又神智迷乱捋起袖子,举拳向寿春打去,接着又是一拳。当她打第三拳时,心里稍稍明白了一点,看清了对方,说:“原来是寿春啊!”于是她面带痴笑,将拳缩回,采用“云手”水袖趋步后退,可是忽然间又迷糊不认识人,将寿春一脚踢倒,耍“正托塔”水袖,趋步向前,一把揪住寿春,胡说起来:“你把我的亲生儿子藏在哪边?”这一段戏就是处在忽而明白、忽而迷糊的疯态之中,是比较难以表演的。

总而言之,第四场戏,主要表现胡氏由于突然发觉丢失儿子,深受刺激而精神失常。但处理上要有层次,节奏感要一次比一次强烈紧凑。开始时胡氏稍微迷糊,经寿春在旁指点,又稍微清醒一点。觉察到自己的想象纯系虚幻时,神经又受到更为强烈的刺激,疯的程度也就深了一步。就这样,胡氏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越刺激越深,疯情也越发严重。最后发展到创造出一个一般旦角所不用的“鬼形下场势”:寿春跪在胡氏右侧,胡氏用右手搂住寿春的脖子,左手拉住寿春的右臂,抬左腿,面朝寿春,亮高相,如鹰捉小鸡状。全戏至此已发展到高潮,这样表演虽是舞台上的艺术夸张,却有合情合理之处。这样反常的状态,却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五场,地点在宁武总镇林鹤的桑园。胡氏被寿春追赶上场,无目的地胡跑乱窜。过去,王瑶卿老先生演出此场,胡氏在“慢纽丝”的锣鼓声中缓缓而上,这样上场会使整个戏的气氛跌落下来。我认为,在第四场下场时已采用那种“鬼形下场势”的夸张亮相,戏已经发展到高潮,这时只能比前面的气氛更强烈,而不能下降。所以,我在这里让胡氏用水袖挡住脸,猛地冲出来,一直跑到舞台中央,比较鲜明地显露胡氏失子惊疯后的失态心情。紧接着,她向后一看,又转过身来,两目呆呆地向前张望,身子像随风飘似地在一条线上横斜而行。这样走法,当年王瑶卿先生演出时,也有这一点,但与今天我的处理大不相同。我是经过体验生活,根据真疯妇的行动,又加以艺术美化而创造出的走法。

胡氏在桑园中揪住林鹤,认作是丢失的儿子,胡说出:“你桑园有座阎王殿”等疯话而惹恼了林鹤,寿春只好请求林鹤原谅。在寿春与林鹤大段对白中,胡氏始终呆立一旁,身子纹丝不动,两眼呆瞪着,连眼皮也不眨,脑子里什么杂念也没有,只是集中在“我的儿子在哪里”这个问题上。这时,如果演员的思想偶而一分散,脸上就会变色走神,失去疯迷状态。我演此戏几十年,每逢演到这里不敢大意,都是聚精会神地想胡氏想的那个问题。等到林鹤主仆走后,寿春劝胡氏走时,胡氏又想起去找儿子,说道:“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我要去找我那儿子去!”她渐渐地又转入迷糊状态。寿春婉言劝慰,反而引起她无限反感厌烦。因为疯人往往觉得自己并不疯,总认为自己说的做的全部正确,旁人全是从中打岔儿。因而,胡氏在临下场时唱“你休在我耳边絮叨叨,你看我摇摆,我就摆摆摇”。同时做出几个身段,是根据她当时的疯迷程度和舞台美的需要,特意设计出的。通过这几个美化了的身段来表现她疯迷后的失常现象,藉以使观众对这个特殊人物形象寄与更大的同情。

在演出全本《福寿镜》时,可以删去第五场最后边的四句唱词,由寿春拉胡氏下场。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林鹤:你主仆二人出桑园去吧!

寿春: 主母,多亏这位老爷赠我们银两,也好调治病症。主母,我们回去吧!

胡氏:我要找我的儿子去!

寿春:主母不要闹了,我们回去吧!

胡氏:(指琴音)他是我的儿子吧?(向前猛一扑,林鹤在琴音中后退,寿春拉住胡氏。)

寿春:主母快快走吧!

胡氏:我要找我那儿子去!

(寿春拉胡氏自上场门下场)

(林鹤、琴音中自下场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