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中国京剧尚派精品剧目集成》终于面世了!

流派剧目与表演技艺相表里。一个流派之形成,在于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体系。其唱、念、做、打的独特技艺和歌舞、音乐、服饰、舞台的形式之美存活于剧目中,或为其流派独有之剧目,或为大路剧目,但有自己的鲜明表演特色。流派传承,在于包括技艺与形式的色、相、声、味之薪火相传;色、相、声、味之相传,离不开流派剧目的学习与继承。尚派艺术,博大精深,其“文武兼备、刚健婀娜”的艺术特色为人津津乐道。今天,京剧舞台上,每每演出尚派剧目,却往往昭君刚刚出塞,却又失子惊疯,其剧目之单调,让人难窥尚派全貌,甚至对尚派艺术产生误解。

尚派剧目非常丰富。尚小云先生是一位在继承中创新的京剧大师,骨子老戏《祭塔》《祭江》《玉堂春》等堪为圭臬,其首次赴沪演出,打炮戏即是骨子老戏《宇宙锋》《玉堂春》《彩楼配》。在对这些骨子老戏的演出实践中,他打磨出自己的特色与烙印,有些剧目更逐渐成为其尚门独演剧目,如《乾坤福寿镜》《汉明妃》。在四大名旦中,他又是编演新剧目较多的一位,早在1923 年,他就和杨小楼编演了《楚汉争》,1924 年编演的剧目《摩登伽女》开京剧演出外国题材之先河,使之在1927 年的“五大名伶新剧评选”中夺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第一位编演新剧目者,《墨黛》寄托着他对新中国新社会的热情,1959 年又以60 高龄编演了《双阳公主》,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成为他晚年的代表剧目。尚先生共编演新剧目50 多部,这些新编戏和他边演出、边加工、边提高、逐渐有着鲜明尚派特色的传统剧目,构成尚派艺术的剧目宝库,凝结着尚小云先生对京剧发展的思考,积淀着他对旦角表演技艺探索的结晶,饱涵着尚派表演艺术的规范,是后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财富。传承尚派,学习、搬演这些剧目异常重要。随着尚派传人老成凋谢,众多尚派剧目面临失传危险。

《中国京剧尚派精品剧目集成》的编辑与出版,对尚派传承堪称及时雨,异常珍贵。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剧本集,它完整记录了这些尚派剧目唱、念、做、打表演的规范和服饰、舞台等形式的要求,对每出剧目的源流、特色、价值进行了考证、梳理、总结,是学习尚派剧目和尚派艺术的范本,具有很强的学习指导性和演出操作性,更具有学术的严谨性,对于流派剧目整理亦有借鉴性。

有人以一团火比喻尚派艺术,翁偶虹先生则以“爽秀明快、豪放热情”总结尚派艺术。艺如其人,尚小云先生待人也如一团火,其为人也可以此八字概括。尚派之魂,不是铁嗓钢喉,亦非武功绝伦,不在文武兼备,乃是一团火的精神。尚先生对艺术的敬畏,对师长的尊崇,对同道的侠义,对弟子的无私挚爱,对观众的认真负责,正是一股如火热流挥洒梨园内外,横贯天地人间,是一团重道、守道、传道、殉道的艺术人生之火在燃烧。传承尚派艺术,学习尚派技艺、演出尚派剧目,固然重要,更需学习尚小云先生一团火的精神。

《中国京剧尚派精品剧目集成》,就是尚派一团火精神传承的结晶。主要整理者是几位“80 后、90 后”,他们是82 岁的京胡演奏家王君笙先生,86 岁的小生名家王筠蘅先生,90 高龄的尚派弟子王君青先生,81 岁的高级工程师哈鸿儒先生。他们或曾与尚先生同台,或得尚先生亲传,或对尚先生有一定研究,满怀对尚先生的崇敬之情,秉承尚先生为祖师爷传道的精神,是尚先生一团火精神的接力者。正是传承尚派、弘扬国粹的一团火,激励着他们淡泊名利,心无旁骛,默默奉献,以耄耋之年、鲐背之龄整理了这套集成。谨向他们致敬!

正如京剧讲究一棵菜精神,《中国京剧尚派精品剧目集成》得到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是各级领导与各界人士及陕西省尚小云艺术研究会的义工和志愿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与为此书出版做出工作、付出汗水的人们致谢!

这是《中国京剧尚派精品剧目集成》的第一辑,以后各集将陆续出版。由于很多剧目久不见于舞台,缺少音像资料,整理者深知,工作还有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编辑、整理中改进。

孔子删述六经,垂宪后世。李白,“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随着岁月流逝,《中国京剧尚派精品剧目集成》的价值和意义必将越来越明显。

周哲辉 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