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双阳与狄青的故事是由《五虎平西前传》演绎而来,是《杨家将演义》中的一个章节。此剧目京剧及其他不少剧种均取材于此,如:《珍珠烈火旗》《狄青招亲》《八宝公主》《反延安》等。
京剧《双阳公主》是尚小云先生为国庆十周年创作的一出新编历史剧,是尚先生晚年编演的最后一出戏,该剧集中体现了尚先生一生的艺术精华,并作了很多的大胆创新。
1959 年受三秦父老盛情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下,经习仲勋副总理的亲自安排,尚小云先生应邀举家从北京西迁来到陕西,担任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在一次观看同州梆子老艺人演出的《双阳托印》之后,因为剧情有爱有恨有戏,唱念做舞有发展空间,很适合尚派艺术的发挥,当即提议改编此剧。
当时,尚先生自己先“叠褶”(就是今天的总设计、总策划),根据剧情搭出框架,安排场次,斟酌午台调度,构思音乐唱腔,设计舞蹈身段,将唱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林金培执笔,琴师们制谱,年仅19 岁的尚长荣也参与出点子。经过大家辛苦努力,一出载歌载舞,新颖独特,颇具尚派艺术风格的新编历史剧顺利完成。此剧经排演后即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陕西省委宣传部决定,将尚小云先生主演的《双阳公主》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国庆献礼节目。1959 年9 月,尚小云先生任陕西省赴京献礼演出团团长,率团赴京,国庆日在京演出了《双阳公主》,好评如潮,久演不衰,成为尚派的代表剧目,一直延唱至今。
尚长荣在谈到此剧创作这段历史时曾感慨地说:“这是一段值得纪念的艺术往事,也是趣闻轶事。”
该剧主要描述宋朝仁宗时,宋将狄青奉命率四将征讨上乘、印唐二国,途中误入鄯善国,双阳公主爱慕狄青,诱计与狄青成婚。婚后二人一同去印唐盗回珍珠烈火旗、日月骕骦马。归途中,狄青私自返回南朝,奸臣丁谓进谗言,诬陷狄青所盗二宝是假,宋王将狄青发配岭南。
狄青曾斩上乘铁力莽,其女海飞云为报父仇杀了鄯善老王,双阳公主回国后才得知父亡。大丞相波罗辅佐双阳公主立国为王。双阳公主得知狄青遭遇,念及与狄青夫妻情深,决定托国于大丞相波罗,独自领兵前往岭南,搭救狄青。行至大山途中双阳迷路,在向樵夫问路中得知狄青遇赦返回延安去了,双阳公主当即掉转马头转往延安,并在城下单叫狄青出战。
宋帅杨宗保派狄青与双阳会战,阵前受责,乃因二人婚姻之事杨宗保不知,狄青只得逃回宋营禀告,杨宗保得知双阳并非进犯,而是要与狄青团圆,故命狄青再次迎战双阳,并指示狄青败归双阳公主营中,夫妻相叙尽释前嫌,夫妻团圆,两军同盟,共歼狼天印、海飞云,解延安之困。
第一场“托印”:金碧辉煌的鄯善国金殿上,着戎装、扎大靠、背靠旗、带七星额子、插翎子、挂排穗、穿斜莽,英姿飒爽的双阳公主,在气势磅礴的唢呐大开门音乐中上场,以粉蝶儿唱出:“镇西羌父王命丧,国事无人掌,鄯善国称王。”表达了她登基称王的决心。边报得知,狄青发配岭南,双阳公主决定为爱为情离国撇家,托印重臣,亲自前去营救夫君狄青。
全场戏除安排了四句西皮散板来表述心情外,全部重笔浓写了尚派旦角大气磅礴、威武壮丽的阳刚之美。
第二场“整队”:番兵番将迎送双阳公主去十里长亭的群体戏,根据整队行军舞蹈采用了昆曲曲牌“叠字犯”。此曲牌曾在《挑滑车》《铁笼山》中使用,大都是结合剧情分段唱、分段吹、分段用,如《挑滑车》高宠在山下力挑从山上滚下来的滑车,滚一番滑车,做一番身段,唱一段“叠字犯”,直至精疲力尽被滑车砸死。而《双阳公主》中使用“叠字犯”是整队行军从“一字排”到走“十字靠”,根据节奏结合台步前往十里长亭,主要展示鄯善国人的军威,同时为双阳换装赶场赢得了时间。
第三场“长亭”。双阳公主一上场即改换戎装,头戴为双阳量身定制的蝴蝶盔,身着软靠佩宝剑。而这一场戏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一句念白,仅用两段唱腔交代剧情,完全以唱叙事以唱抒情。前三句“流水”一句“散板”转“二六”,后一段是三句“流水”转一句“散板”,这些都是平常的传统板式,但在处理转板上却大大超越了传统板式的范畴。头一段“流水”:“远望长亭旌旗振”以顺畅明快的唱腔节奏到第三句,下半句改“散板”,“丞相、亭长”既唱又念,再转“叫板”“你们”进入“二六”,这一唱腔转板绝笔妙作,既在传统中又突破传统规范,似唱似念尽在剧情中,成为双阳声腔的创作亮点。后三句“流水”以节奏变化凸显人物的情绪变化。“接过了践行的酒一樽”明快流畅,接“暗敬父母佑我的身”平稳舒展 ,第三句情绪一转“叫呼兰和兆寿”,准备带马远征了,然后用尚派独有的散板大拖腔深切地表达了双阳公主为救狄青的急切心情和牵挂国事的复杂情绪,这样通过行腔来表述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怀,是长亭一场的着眼点,也使观众更加领略了极具尚派声腔特色的艺术魅力。
第四场“问樵”。在一句西皮“导板”中,一身斗篷翎子蝴蝶盔、宝剑马鞭改良靠、新颖独特装扮的双阳公主飞马出场,打马亮相,令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无不为之精神一振。紧接着一阵“急急风”的锣鼓声,双阳公主携呼兰、兆寿三人“编辫子”,双阳公主“鹞子翻身”掏翎子“四击头”亮住,传统的三人马趟子在“慢板”“原板”“流水”“散板”这套具有鲜明的尚派声腔艺术风格的唱腔中,边唱边舞、以唱为主、以声传情、以情带舞、唱念做舞、刚健婀娜。而这段核心唱腔及舞蹈,即保留了传统又有出新,如“导板”中“抖丝缰催动了桃花战马”的“马”字,速度由慢渐快到快,音量由弱渐强到强,圆场由起步慢步碎步到快步,唱跑舞并举的圆场,似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该疾则疾,该徐则徐,紧贴剧情,充分表达了双阳公主为救狄青的一片深情。又如四句“原板”,结构严谨,词意鲜明,字字有腔,句句有舞,可谓集戏曲艺术之大成。随着尚派韵味浓厚委婉动听的声腔旋律全面描述了绿野青山的“景”,夕阳红霞的“天”,燕鸟归林的“物”,离国撇家的“人”,再配以扬鞭驰马的圆场、鹞子翻身、单腿飞燕、指天卧鱼等高难动作糅合于剧情中,把尚派艺术歌舞并重、刚柔并济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再如一段独特的“流水”唱腔:“风萧萧贯长征千里战马”配合尚派特有的舞蹈身段,气贯长虹,美不胜收;“顾不得路崎岖忙催战马”的“路”字,更是奇思妙想地用了四个重复音符,强调了纵然是征途险恶,却挡不住离国撇家的双阳公主救夫信心!整场歌与舞的完美结合,念与做的巧妙搭配,都是基于传统,又有突破,是尚先生亲自“叠褶”而成,是尚派艺术的完美展现,而这段精美别致的歌舞又使尚派艺术得到了新的升华。
国庆献礼演出之后,尚先生带团赴铜川、延安演出,调用了大团(原陕西省京剧团)的乐队、演员配合,我们有幸参加了演出,也增加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倾听了一些评论意见,借这次出版之际,对剧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删去了枝蔓边角,调整了个别情节,增加了部分内容。
删去的是与五虎平西无直接关系的求援一场和冗长雷同的“二战”。
京剧曲牌既严谨规范又灵活变通,如:“山歌”“琴歌”“苦相思”“脱布衫”等各有内涵,各有用项,不可它用。此次调整了樵夫唱“山歌”曲调,以求更接近人物。
最后增加了歼敌胜利一场。原演出本是夫妻团圆两军联盟,皆大欢喜,大合唱结束。当年演出时曾有建议歼敌胜利收尾。因尚先生担任了新建立的陕西省京剧院首任院长、主要精力放在现代戏的排演上,没有机会自己再演,故此次整理剧本时,增加了歼敌大开打胜利的场面,既给演员以充分的发挥空间,也起到豹尾之效果。
尚小云艺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