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家荟萃(第2版)》简介
《中国史家荟萃(第2版)》这本书是由.秦宏声编著创作的,《中国史家荟萃(第2版)》共有119章节
1
前 言
读书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这种对文化的认识是颇为深刻的,而且在国内学术界,可谓深入人心,这也是一部分学人...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左丘明 史家鼻祖 一代大儒 博大精深的思想 天道观 政治观 人生观 历史观 死后风骨 司马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忍辱负重,发愤著述 开创性的史...
3
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十分推崇他:“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
4
史家鼻祖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得以阅读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
5
一代大儒
左丘明思想与孔子思想有显著的一致性,无论从天道观、政治观、人生观还是历史观等,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左传»中的左丘明思想与孔子有惊人的一致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
6
博大精深的思想
...
7
天道观
左丘明虽然尊天敬神,但更重人和人事。反映在他极力反对人祭、人殉,非常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本身的存在和价值,把死后的鬼神放在个体生命的后面。他认为,祭祀是为了人,...
8
政治观
左丘明的政治观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是:以德为原则,以礼为规范,以民为根基,辅之以刑。 左丘明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阐述德对于国家、战争和个人的重要性。«左传»宣公三年...
9
人生观
左丘明主张人要具有忠、孝、信、善、谦等品质。在他看来,人只有具有这些优良品质,才具备了理想人格。他强调信誉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信用跟不上,结盟也没有什么好处。多...
10
历史观
左丘明认为君主是天之子,由天选定,“君,天也。”在正常情况下提倡“君命无贰”,即要求臣绝对服从君命,“君命,天也。”“君命无二,古之制也。”但同时,他对君的绝对...
11
死后风骨
相传左丘明告老还乡(约公元前470年),即一直居住在都君庄(即今肥城市衡鱼村),其后代繁衍于此已80代。现尚有左丘明所植银杏树一株,及相传为左丘明用过的石碾、石...
12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不朽的著作«史记»,被称为“史圣”。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30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 司马迁10...
14
忍辱负重,发愤著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
15
开创性的史学贡献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记»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130篇,525600字,记载了...
16
极高的文学造诣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
17
进步的思想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
18
班 固
...
19
父亲未竟的事业
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 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年),幼年跟随兄长班嗣一同游学,结交很广。20多岁时,农民起义失...
20
撰述«汉书»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病死,班固离开太学,回家为父守丧,并阅读其父«后传»的手稿。从此以后,他感到其父“所续前史未详”,于是通过反复思考,决定继承和发展前人...
21
晚年境遇
自班固迁为郎官后,得到皇帝的重视。章帝时期,班固看到京师大兴土木,而关中父老仍希望朝廷迁都长安,于是就上«两都赋»,盛赞洛阳之壮美,来折服迁都的言论,受到章帝肃...
22
史学成就
«汉书»体制的容量是很大的。«汉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80万字。十二纪写西汉十二世君国大事记,多列事目,不写细节,起提纲作用。八表,...
23
文学造诣
«汉书»和«史记»一样,尚有文史结合的特点。以«史书»«汉书»为代表的两汉传记文学,是当时文学上的主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汉书»写社会各阶层各色...
24
陈 寿
...
25
刻苦求学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 陈寿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非常希望能把他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因此,不惜花费家资,特...
26
为官不得志
陈寿作黄门散骑侍郎时,正值蜀汉国力日削,北边曹魏强兵逼压的危急之秋。而后主终日荒嬉,不预朝政,宦官黄皓借机专擅威权,蜀汉政治陷入空前混乱之中。 刘禅的弟弟刘永,...
27
入晋为官
263年,魏将司马昭分兵三路大举攻蜀,此时蜀军已无抵御之力,最后不得不投降称臣于曹魏。263年,蜀汉灭亡。向来忧国如家的陈寿便返归故里,深居于万卷楼,把亡父之奄...
28
修撰«三国志»
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余年的分裂,重归统一。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陈寿便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国史的重任。他不分昼夜地大量搜集整理三国时期的...
29
秉笔直书
前人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的儿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于王粲传。 关于陈寿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
30
美中不足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和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