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多事之秋
2025年10月14日
奋斗在多事之秋
1928年,胡适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在此私立大学为时约二年,颇多兴革,如调整院系,聘请名师,加强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写作及演讲,并提倡体育)。1930年,北大蒋梦麟校长聘胡适担任文学院长。1932年,正值“九一八”和“一二八”日军侵华之后,国难当头;胡适乃与当时在北平的教授们,如丁文江、傅斯年、蒋廷黻等创办«独立评论»,目的在“办一个刊物来说一般人不肯说或不敢说的老实话”。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蒋介石曾约晤胡适。胡适主张“大战之前要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接着“八·一三”战事爆发,和平无望,蒋宣布全面对日抗战。胡适随即受命以非正式使节身分赴美、英等国说明日本侵略暴行,翌年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当时他主张“苦撑待变”,在美外交工作甚为成功;但因过于劳累而患了心脏病,在1942年辞去大使职务。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胡适受任为北大校长。翌年至南京出席“制宪国民大会”,与朱经农等提出“教育文化应列为宪法专章”案,经大会修正通过。
1949年,他手拟“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主张用国家最大的力量,培植5~10个大学,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大本营”,以期在国际间争取学术上的独立地位。他认为“现行的大学制度应该及早彻底修正,多多减除行政衙门的干涉,多多增加学术机关的自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