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健将
2025年10月14日
五四运动健将
1917年回国后,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他最大的名山事业。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精神。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杜威来华讲学,由胡适接待并任翻译。其时,胡适曾在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对孙文学说和建国方略表示拥护。同年八月撰文指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