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中氮类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现状
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拥有量约为23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而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是氮类污染物[1]。水源中的氮,主要以溶解的氮气(N2)、铵()、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及有机氮等形式存在。
施肥、腐烂的动植物材料、生活污水、农业肥料、工业废物、垃圾堆渗漏和大气降落物都是氮类污染物的来源。根据具体情况,这些来源可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污染可能来源于直接或间接的排放,或者是一段时间内,有时是多年的渗透引起的。
我国是世界上氮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年用量的1/3,因此氮污染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并受到国际上的关注。我国东部地区受氮污染影响最为严重,农业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上使用的大量石化燃料,加上城市中越来越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都是造成氮污染的“元凶”。其中,“鱼米之乡”江苏由于耕地面积大,全省化学氮肥消耗量占到了全国总消耗量的8.5%,仅苏南地区每公顷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就高达550kg。
我国京津唐69个乡镇的地下水饮用水中,有1/2以上硝酸盐含量超标,它们主要是氮肥所引起的。这说明氮肥对地下水的污染远超过污水灌溉的污染,农田化肥流失已成为地下水主要污染源。
根据《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有2个,占7.5%;Ⅲ类水质的湖库有5个,占18.5%;Ⅳ类水质的湖库有4个,占14.8%;Ⅴ类水质湖库有6个,占22.2%;劣Ⅴ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7.0%。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重点湖库水质类别统计见表1。
表1 重点湖库水质类别统计

2004年,全国187个城市中,与2003年相比,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有52个,水质稳定的有96个。总体看,中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等组分的含量普遍升高。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区均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