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含水层土壤岩性及含水量

2 各含水层土壤岩性及含水量

2.1 砂土分类

土按照颗粒大小和性质分类:一级分类是按土中大于0.1mm的黏土所占的百分数,把土分为粗粒土和细粒土两大类;土样中大于0.1mm的土粒重量超过土样总重量的50%的土属于粗粒土,反之为细粒土。二级分类是对粗粒土按粗粒组(大于0.1mm的颗粒)中砾石(大于2mm)组的含量划分为砾石类土和砂类土;对细粒土按土的流限划分为高塑性土、中塑性土和低塑性土。地质常用砂土名称的粒径和粒径占全重的百分数见表1。

表1 含水层砂土分类表

img

2.2 砂土的物理性质

土的界限含水量:黏性土由于所含水分而表现为不同的状态,土由一种状态转入另一种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称为土的界限含水量,土体含强结合水,土体积和形状维持不变时为固体状态;土体含强结合水及部分弱结合水,土形状不变,但体积可因水分减少而收缩,此时为半固体状态;土体含大量弱结合水,甚至一部分自由水,土在外力作用下可塑成任何形状而不生裂纹,此时为塑状态;土体含大量自由水,呈泥浆状,易流动,此时为流动状态。

土的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减小的特性叫做压缩性。土体积的减小主要是由于孔隙的压缩造成的。孔隙比用土中孔隙所占体积与土粒所占体积的比例来表示,不同土的孔隙比不同。

2.3 含水层的发育程度

根据大量钻孔地层粒度与含水层岩性统计资料分析,在山前平原,第四系粒度自上而下由细、粗、较细,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沉降回旋,反映了第四纪以来,径流弱、强、较弱的变化过程。在东部平原区,由于径流变化不甚明显,第四系含水岩系从上至下由数个粉砂、细砂、中砂、粗砂岩性变化段构成。

不同岩性含水层出水率:根据大量岩性单一的开采井与分层钻孔的抽水试验资料[1],用统计法归纳出邢台市平原区不同水文地质区,不同含水层组的不同岩性的出水率[m3/(h·m)·m],即平均1m含水层的单井涌水量,可间接反映出含水层的含水量。总的来看,随着深度的加大,同种岩性的出水率值逐渐减小。如表2为邢台市平原第四系含水组含水层单位涌水量。

从各含水层单位涌水量资料分析,粗砂土层中含水量最大;而各个含水层比较,第一含水组土层含水量最大。饱和土承受上部压力,水分和土体作为一个整体承受压力,形成相对平衡。当水被抽走以后,土产生压缩,水体充塞的空间也被压缩,形成地面沉降。

表2  邢台市平原第四系各含水组含水层单位涌水量 [m3/(h·m)·m]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