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况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东经113°45′至115°50′,北纬36°45′至37°45′之间。西靠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毗邻,北与石家庄、衡水,南与邯郸市相连,总面积为12456km2。以京广线为界,西部为山区、丘陵区,东部为平原区。本规划范围仅为海拔100m以上地区,面积为3508km2,占全市面积的28.2%。
1.1 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情况
规划区位于太行山隆起带,构造体系主要为北东向的华夏断裂带、北—北东向的新华夏系断裂带以及相应的北西向断裂带。中低山区岩性主要包括太古界古老变质岩系,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和震旦纪石英砂岩系。丘陵和山前台地区主要为下古界寒武系奥陶石灰岩和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地层有零置分布。
中低山区面积为2015.8km2,占规划面积的57.5%。海拔一般在500~1000m,最高山峰海拔为1820m。此区山脉连绵,河流蜿蜒。较大山川有沙河市渡口川;邢台县路罗川、浆水川、将军墓川和宋家庄川;内丘县獐貘川;临城县郝庄川。该区土壤主要是片麻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坡积物和洪积物以及黄土性母质等。土类有:山地生草甸棕壤土、褐土及草甸土,分布在邢台县、内丘县和临城县与山西交界的高山区;山地褐土,沙河、邢台、内丘、临城均有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黄土坡积物和洪积物上,土层明显,保水保土能力较强。中低山区有林地598.7km2,森林覆盖率达29.9%,杂草生长茂密,植被率达60%~70%。
丘陵区总面积为1313.8km2,占规划面积的37.5%,海拔为150~500m,地面起伏,沿河川两岸分布有带状和裙状一、二级阶地,冲沟较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丘陵区土壤多发育在黄土性母质上。土类有:碳酸盐褐土,此类土分布最广,以内丘县、临城县覆盖面积最大,此类土发育于黄土母质及石灰岩风化物,全剖面有石灰反应,石灰含量表层为2%~5%左右;淋溶褐土,分布在沙河市、邢台县的丘陵区,该类土比褐土湿润。整个丘陵区植被覆盖率较差,林草覆盖率约为45%。
山前台地面积为178.4km2,占规划面积的5.0%。海拔高程为100~150m,主要土壤为褐土。植被覆盖率仅为21%。
按水土流失程度和地貌地质情况区划为4个类型区,第Ⅰ类型区为中低山片麻岩区,第Ⅱ类型区为丘陵片麻岩区,第Ⅲ类型区为丘陵石灰岩区,第Ⅳ类型区为山前台地。邢台市规划区流域面积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邢台市水土保持规划区流域面积分布情况

1.2 水文气象
降雨:西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2mm。年降水量的77%集中在6~9月,月最大降水一般出现在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0%,且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冬春降水量偏少,在主要农作物需水季节的3~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该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的降水量一般相差1~2倍,最大相差4~9倍。境内降水不仅变率大,强度也大,不少地方降水量常为一、二次暴雨所形成,雨量过于集中,常常形成汛期洪水泛滥。
蒸发:境内年平均蒸发量为1005mm。由于蒸发量大,降水偏少,地表径流贫乏,因而水分蒸发后难以尽快得到补充,形成经常性干旱缺水。
径流:与降水特点相似,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也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因受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径流深差异很大。中低山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09.8mm,丘陵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9mm,山前台地为162mm。
气候:区内年日照时数为2548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3℃,1月平均气温为-3.1℃,7月平均气温为26.6℃,全年大于等于0℃的积温为5023℃,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4578℃,全年无霜期天数为181天,封冻期为108天,冻土厚为4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