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方,以工业革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最早出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即生态危机,也最早产生于西方,对于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之反思和批判,也顺理成章地最早出现在西方。

生态美学诞生的时代背景正是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其思想主题一直是对于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及其哲学基础的反思和批判。这样一来,生态美学较早出现在西方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西方生态美学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利奥波德的学说。尽管利奥波德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美学”这一术语,也没有系统地论述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但他出版于1949年的《沙乡年鉴》提出了“大地伦理”,在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自然美学的基础上,自觉而充分地借鉴生态学知识和进化博物学知识探讨自然审美问题,从而揭示了有别于现代审美的生态审美之根本要义,即在生态伦理观与生态学知识的引领下对于自然进行新型的审美欣赏。这是一种区别于现代西方自然美学的生态的自然美学,可以视为西方生态美学的雏形。因此,我们将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作为西方生态美学史的发端。[1]

本书旨在按照核心文献发表或出版年份的先后顺序,客观地叙述和分析西方学术界从1949年到2019年产生的生态美学文献(包括论文和著作)。除了将英语文献和德语文献作为全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外,本书还设计了专门章节,分别介绍法国生态美学、意大利生态美学、西班牙语生态美学和俄罗斯生态美学,意在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展示70年的西方生态美学史。简言之,本书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一句话:6种外语70年的西方生态美学史。

众所周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不仅仅是按照时间先后对历史素材和文献资料的编排,还应该是对历史现象所隐含的发展规律的揭示,出现在前的通常为因,发生在后的通常为果。但是,本书所说的西方涉及北美和欧洲多个国家,各国学者通常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研究的,因此,各国生态美学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交流和影响—如果有的话,本书将着力揭示。这就使得我们总结西方生态美学的历史发展规律颇为困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执意这样做,那将会扭曲西方生态美学的历史原貌,违反史学追求历史真实的本义。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书可以理解为西方过去70年历史上的生态美学。

本书前十二章的排序原则是按照核心文献的发表或出版年份,依次如下:

1949,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第一章)

1972,米克的《走向生态美学》(第二章)

1983,勒班陀的《面向人类的艺术—抑或生态艺术》(第三章)

1984,卡尔森的《自然与肯定美学》(第四章)

1988,高主锡的《生态美学》(第五章)

1989,伯梅的《朝向一种生态自然美学》(第六章)

1995,戈比斯特的《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美学—整合审美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第七章)

2002,罗尔斯顿的《从美到责任—自然美学与环境伦理学》(第八章)

2004,普瑞格恩主编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

2005,克拉克的《聆听音乐的生态感知方法》(第十章)

2006,林托特的《走向生态友好型美学》(第十一章)

2014,迈尔斯的《生态美学—气候变化时代的艺术、文学建筑》(第十二章)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文献的选择标准。生态美学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研究领域,对于其确切内涵,国际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欧美学者甚至经常将之等同于环境美学。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选择标准,那就是在论文或著作的标题中出现了“生态美学”这一术语。[2]如果论著的标题中没有出现这一术语,那就分析其内容的基本倾向及其是否提及这一术语。比如,第四章卡尔森的文章和第八章罗尔斯顿的文章,尽管其题目中都没有出现“生态美学”,但是其理论思路和价值取向都与生态美学高度吻合,而且都在文章中提到了“生态美学”这一术语,因而被认定为本书的研究对象。

第二,上面列举的核心文献仅仅是各章排序的依据。在具体的研究中,第二、四、五、七、八、十一章涉及的文献都远不止一篇文章。比如,本书涉及的文献甚至包括卡尔森2018年发表的文章,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把卡尔森放在末尾。

本书前十二章都包括如下五部分,也就是我们的论述思路和研究方式:第一,根据知人论世原则,客观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学术活动和代表性论著,尽可能地突出与生态美学相关的内容;第二,提炼作者提出的理论问题和核心观点;第三,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和观点;第四,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如何论证其理论学说的,这是重点;第五,评价作者在生态美学史上的理论贡献、局限与历史地位。

前十二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我们所依据的文献主要来自英语和德语。但是,除了这两种语言之外,西方生态美学还分散在其他语言之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同时使内容相对集中而不至于散乱,本书接下来的四章改变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方式,而是按照国家(语种)来排列,分别介绍了另外四个国家(语种)的生态美学:

法国生态美学 第十三章

意大利生态美学 第十四章

西班牙语生态美学 第十五章

俄罗斯生态美学 第十六章

全书的“结语”以“西方生态美学建构的三种路径”为题,将本书讨论的生态美学之建构路径划分为如下三种:哲学思辨路径、生态艺术理论路径和环境设计实践和管理路径,试图从宏观上描述西方生态美学的整体特点和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弥补前十二章以时间排序的缺陷和不足,努力使本书成为一部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生态美学史。

【注释】

[1]笔者曾经将美国学者米克称为“生态美学之父”。但是,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森阅读本人的论著之后,通过电子邮件向笔者指出,利奥波德才是“生态美学之父”。本书将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作为西方生态美学史的开端,就是受到了卡尔森的启发和鼓励,特此说明并向卡尔森先生致谢。

[2]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如下一种学术困境,那就是有些论文虽然以“生态美学”为题,但其内容却是“环境美学”。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俄罗斯,也发生在欧美。这样的文章当然不是本书所研究的对象。简言之,要清晰地认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必须清晰地区分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本书的依据是如下一篇论文:程相占:《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