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育新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书稿——《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顺利通过了专家审读与评估,被纳入《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即将付梓。这一好消息传来,作为他的导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身份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身份建构研究也得到了语用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语用学研究方向目前的一个主攻课题就是身份与交际关系的语用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一批成果,任育新的这部新作便是其中之一。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身份,重点关注身份的有目的的动态建构和调整,考察相关身份的语用-语言表征,探究相关身份建构的语境制约,揭示交际者如何用身份做事。

交际者的身份建构研究有很多切入点。《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聚焦于学术建议中的专家建议者身份建构。首先,基于实践社区理论(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和Richards(2006)的“默认身份(default identities)”概念,该书提出了“变异性(或偏离性)身份”的概念,并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对学术建议中的这两类身份及其子类别以及专家建议者建构这些身份的语用语言策略进行了详细考察。同时,该书还细致地呈现了学术建议中专家建议者身份建构的动态性,主要包括对默认专家身份的修饰和身份之间的转换。最后,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框架下,该书还对专家建议者身份的多样性及其身份建构的动态性进行了系统阐释。作者指出,专家建议者身份建构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是为了满足学术建议中不同层次的交际需要,包括有效实施建议的首要交际需要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次要交际需要。作者将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相关内容纳入到语言顺应论的宏观框架之下,使其形成了语言顺应论的具体分析模块。总体来看,《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揭示了学术口语互动中交际者身份建构的基本特征及动因,也揭示了交际者建议行为的实施与其身份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术互动研究、交际者语用身份建构研究和建议话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往昔,我与任育新的师生情谊已有十年之久。他于2003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本人指导下主攻语用学方向;2006年按期毕业,回到了原工作单位,继续从事英语教学和科研。在随后的三年里,他坚持着自己的学术梦想,并于2009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本人指导下继续钻研语用学。读书期间,他有幸得到了南京大学许多专家学者的启迪,接受了非常系统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专业训练,熟练地掌握了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同时,他广泛地阅读了语言学的相关著作,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这些都为他从事本书写作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著就是其扎实基本功的最好体现。

展望未来,我希望任育新博士能将这本专著的出版作为自己的一个新起点,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梦想。我相信,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一定能走得更远。

是为序。

陈新仁

2013年8月2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