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显性的梦境和潜藏的梦意
第七讲
显性的梦境和潜藏的梦意
女士们,先生们!如你们所见,研究失误行为并非无用之举。经过这番努力,我们在熟知的前提之下,取得了两大成功——了解了梦的元素,有了释梦的技法。与失误行为中的倾向一样,梦的元素并非梦者原有的思想,而是某种梦者所知但无法触及的内容的替代物。我们试图将这一认识扩展到由各类元素组成的整体的梦上,通过对这些元素进行自由联想,找到它们替代的事物,从而挖掘出梦背后潜藏的信息。
为了方便起见,我建议大家先对术语修订一番。我们应当用“梦者所并未意识到的”或者“潜意识的”来代替“潜藏的”、“无法触及的”和“并非原有的”这类说法。所谓“潜意识的”,是如被遗忘的词或失误行为中的干扰倾向一样,当下不为当事人所知的事物。明确了这一点,我们自然可以将梦的元素或由联想生成的替代物称为“意识的”。这些概念尚没有理论支撑,但“潜意识”这一说法显然合情合理,容易理解。
现在,让我们将现有的认识从单一的元素扩展到整个梦。这样一来,梦便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事物被扭曲后的替代物。释梦的任务,便是找出这种潜意识的产物。在释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从三条铁律:
1.无论梦的内容是什么,无论它是否荒唐、是否清楚,都不是我们要寻找的潜意识中的事物(但随后我们也会发现这一条规律有局限性);
2.我们的任务仅限于唤起对每个元素的替代性联想,但不对联想的内容进行检验,不衡量它是否恰当,与梦的元素是否相距甚远;
3.我们必须耐心等待潜意识中隐藏的事物自己出现,如等待前述案例中被遗忘的“摩纳哥”一词自己冒出来一样。
现在我们应当明白,对梦境回忆的完整性、忠实程度和清晰程度都无足轻重,回忆中的梦并非我们寻找的根本,而只是一个扭曲的替代物。只有通过进一步联想,才能找出潜意识中的本意。如果回忆并不准确,那只是因为替代物被进一步扭曲,而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我们可以解析自己的梦,也可以解析他人的梦。在自己身上,我们甚至可以学到更多,释梦的过程也更具代表性。但这样的尝试也面临阻碍。联想层出不穷,却不能被我们全部接受,我们难免会对其进行检验和选择。人们或许会说,这个念头在这儿并不合适,与话题无关;那个念头简直是无稽之谈;第三个念头没有抓住话题的本质。不难发现,如果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没等真相大白,我们的联想便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可见,人们一方面对作为出发点的梦中元素本身过于执着,另一方面又对自由联想的结果人为设置障碍进行筛选。如果释梦者和梦者不是同一个人,即自己的梦需交由另一个人解析,那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使我们不免重蹈覆辙。人们常常会对自己说:不,这个念头令人不适,我不愿告知他人。
这些借口显然会对我们成功开展工作造成阻碍,我们应当避免。解析自己的梦,必须坚定信念,使自己不为所动;解析他人的梦,必须与梦者约法三章,使其不因联想不重要、无意义、不切题或令人不适,便不道出。即便梦者允诺遵守规定,我们仍不免因其食言而恼怒不已。起初我们以为这是他对自由联想法尚存疑惑,想着给他几本读物,或者让他来听听讲座,使其变成我们的拥趸,便可以解决问题。但观察结果显示,即便那些对我们的方法坚信不疑的人,依然时有对联想结果的批判,必须三思之后,才能克服。
对梦者的不配合恼火之余,我们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学到某些更为重要,但为人忽视的东西。我们知道,释梦的工作面临阻碍,其表现便是那些批判声。这种阻碍与梦者本身的理论态度无关。我们甚至发现,这些批判从来都没占过理。人们拼命压制的念头,无一例外是最重要的,且是发现潜意识中本意的关键要素。一个念头受到驳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醒目的信号。
这种阻碍是基于我们的前提所发现的全新现象,我们始料未及。这个新现象显然让我们意外,却不乐见,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工作受阻,甚至前功尽弃。它与梦一样,初看无足轻重,真要研究起来却麻烦不断!但换个角度看,遭遇困难也能激发思维,使我们猜到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从作为替代物的梦中元素探寻隐藏的潜意识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常遇到阻碍,所以不妨猜测,替代物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东西,否则何来这许多困难呢?如果一个孩子捏紧拳头,不愿松手让人看到他手心的东西,那么这样东西肯定不是他应得的。
由于要给这种抵抗一种动态的解释,所以我们必须设想,阻力存在着量的变化,它可大可小,这种区别也将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上,也许应该将它与释梦得来的另一点经验结合到一起看。有时候,只需一两次联想,便可以切中要害;有时候,需要不断联想,一环套一环,并克服内在的阻碍,才能达成目的。我们常说这是由于阻力大小不同引起的,此言大致不虚。阻力较小,替代物也离潜意识中的本意不远;较大的阻力会使潜意识中的事物发生扭曲,从替代物倒推本意,需多费一番周折。
现在,或许到了找一个梦来检验我们技法的时候了,看看期望是否与事实相符。没错,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梦为例呢?诸位肯定不会相信这个问题有多棘手,到目前为止,我无法让诸位明白其中的难处。或许从不太曲折的梦着手会好一些,但哪些梦才是最不曲折的呢?是之前所举的两例那样易于理解、内容清晰的梦吗?可研究表明,那些梦的扭曲程度其实很高。如果我不受限制地信手选取一个梦,可能也会让诸位大失所望。很可能梦中的每个元素都会令人产生众多联想,以至于我们的工作变得条理混乱。如果我们将这个梦写成文字,并将由此产生的联想也记录下来,后者的文字量可能是前者的数倍。所以最恰当的方式应是选取多个短暂的梦做分析,从每个梦学习或印证些道理。既然经验无法明示曲折最少的梦究竟在何方,我们不妨先这样照办。
我还知道一种省事的方法:且先将对整个梦的解析放在一边,抓住梦中几个单独的元素,运用我们的技法分析几个案例。
1.有位女士说,她儿时经常梦见亲爱的上帝头上戴着一顶尖尖的纸帽。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帮助,你们会怎么理解这一梦境呢?它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但将它与这位女士的另一番论述结合在一起,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她小时候,人们常在饭桌上给她戴一顶这样的帽子,以防她往姐妹的盘子里张望,看她们是不是比她分到更多食物。这顶纸帽其实起了眼罩的作用。如果再将这与她的另一个念头联系到一起,释梦就再容易不过了。她的原话是:“我听说,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这个梦只可能意味着即便我被蒙住双眼,依然同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个例子或许太简单了一些。
2.一位多疑的女病人做了个稍长些的梦,梦见有人将我论“笑话”的著作读给她听,还对这本书赞不绝口。接着,梦中又出现了“海峡”,这或许出现在另一本书中,或者是别的场合……她记不清了……记忆很模糊。
既然“海峡”出处未明,诸位肯定倾向于对其不予置评。诸位对困难预料得很准确,但困难并非由于海峡所指不清,而是出自另一个未知因素,这也是释梦的难点所在:梦者想不起更多与海峡相关的事情,我对此也无话可说。过了一阵子,准确地说是在第二天,她告诉我她想到了一些可能相关的事情,那也是一个她听过的笑话。在往返于多佛尔和加莱之间的渡船上,一位著名作家与一个英国人聊天,后者不无所指地引用了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海峡之隔。那位作家回答说:“没错,隔了一条加来海峡。”他的意思是,他认为法国是伟大的,而英国是可笑的。加来海峡是法国人对英吉利海峡的叫法。你们问我这一联想是否与梦境相关?答案是肯定的,它将帮助我们解开梦中的谜团。或者诸位宁可怀疑当事人在做梦前尚不知道那个笑话,事后才听说?这一联想恰恰证明,她看到别人崇拜我的论述,心中不免起了疑心。正因存在抵触情绪,才使她的联想姗姗来迟,相应的梦中元素也模糊不清。请诸位仔细审视一下此例里梦中元素和潜意识中想法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片段,更像是在影射后者,将它单独拿出来,自然不易理解。
3.一位患者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大意是数名家庭成员围坐在一张形状怪异的桌子周围。据他回忆,他曾在一户人家家里做客时见过那样的桌子。接着,他又想起那户人家父子的关系十分特殊,并坦言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梦中那张桌子,就象征了这种平行的关系。
这位梦者十分熟悉释梦的要求,换作他人,恐怕不至于深究桌子(Tisch)的形状这类细节。我们认为梦中的一切都事出有因,希望从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得到指引。诸位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何“我们的关系跟他们一样”这一思想会通过一张桌子表达出来,但如果你们知道那户人家姓蒂施乐(Tischler),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了。梦者梦见自己的亲属围坐在一旁,其实是想说他们跟蒂施乐一家没什么两样。另外,诸位需注意,这样的释梦过程未免有些轻率。这也是我之前跟你们说的选例的困难之一,我当然可以用其他例子来代替这个,但那样虽可避开轻率之嫌,却又会陷入其他困境。
现在,或许是时候引入两个我们早该使用的术语了。我们要将梦中的情境称为“显性的梦境”,将隐于其后、需要通过一连串联想才能获知的内容,称为“潜藏的梦意”。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两者在上述三例中的关系,它们有很大差别。在例一和例二中,显性的梦境是潜藏的梦意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潜意识中梦意的一小部分内容像一个片段、一个有所指的关键词或一个缩略的电报码一样,进入了显性的梦境。释梦就是要对这些碎片加以完善,力求恢复其全貌,例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梦的一类扭曲作用,就是用一个碎片或隐喻来替代他物。而在例子中,两者的关系又有所不同,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也许能更好地了解这种关系。
4.有人梦见自己将一位(特定的、与他相识的)女士拉上了河渠。[1]他只需稍稍想一下,便能明白这个梦的意义:他钟情于这位女士。
5.另一个人梦见自己的兄弟被困在一个木盒(Schrank)里。他先由此联想到了柜子(Schrank),第二次联想则给出了答案:他的兄弟正拮据度日(sich einschränken)。
6.一个人梦见自己上山远眺,看到一幅非凡的广阔景象。这听上去似乎并无稀奇之处,无须深究,不妨将更多工夫花在探究这个梦到底是对何事的回忆,又是因何而起这个问题上。但你们错了,这个梦与其他梦一样,也亟须深究,因为当事人不记得自己登过山,而是想起他有个熟人在主编一则探究人类与外太空关系的评论(Rundschau[2])。所以梦者自诩为一个评论者(Rundschauer),才是潜在的梦意。
这几个例子中,显性的梦境和潜在的梦意又有了新的关系。与其说前者扭曲了后者,倒不如说是由字音出发,以一种形象、准确的方式表现了后者。这仍是一种扭曲,因为将一幅画面转换为言语,再依照这番言语还原画面,失真在所难免。何况显性的梦境多为视觉图像,很少由想法和言语组成,于是我们不难猜测,这种关系对于梦的形成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正是如此,许多抽象的思想用替代图像的方式在显性的梦境中呈现,却不至于泄露太多潜在的梦意,这也正是字谜画的技法。至于这类表述的幽默感究竟从何而来,就不是我们在此要深究的了。
显性和隐性的梦中元素还有第四种关系,我有意不谈,到诸位遇到这类情况时再说。我不会逐一列举它们的关系,现有的表述已足以满足要求。
现在,诸位可有勇气阐释一个完整的梦了?试一试,才知道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否足够。我当然不会选那种晦涩难懂的案例,只会给你们一个极能体现梦的特征的例子。
一位成婚多年的少妇梦见自己和丈夫身处剧院,有一半的座椅空无一人。她的丈夫却告诉她,爱丽丝和她的新郎本也想来看戏,3张票要1荷兰盾50克朗,但却买不到好的位置,所以他们没来。她回答说,这未尝是一件坏事。
这位少妇的第一反应——即此梦的诱因——已经在显性的梦境有所体现。她的丈夫的确告诉过她,与她年龄相仿的爱丽丝已经与人订婚。这个梦便是对那个消息的反应。我们知道,前一日的经历会在许多梦中出现,这一点也不难为梦者发现。本例中的当事人也告知了我们更多梦境的出处。剧院一半的座椅空无一人这一细节由何而来呢?这其实是上一周发生的一件真事。她想去看某一场戏,担心无座,便早早订了票,还为此支付了订票费。去到剧院,却发现自己的担心多余,因为剧院有一半座椅空无一人。就算她当天买票,也不算晚。她的丈夫自然没有错过这个机会,讥讽了一番她的匆忙行事。1荷兰盾50克朗又是哪儿来的呢?那和看戏的事毫不相干,是她几天前听说的消息。她的弟媳从丈夫那儿得到了150荷兰盾,这个傻女人忙不迭地跑到珠宝店,将钱全花在了一件首饰上。那数字“3”又从何而来呢?这个她也不知道,她能想到的是爱丽丝只比她小3个月,而她已经结婚近10年了。为何两个人去看电影,却要买3张票?这岂不是无稽之谈?在这方面,她什么都没说,拒绝再做联想。
寥寥数语,已经给了我们许多资料,足以推知潜藏的梦意。我们注意到,在她的叙述中,多处提到时间,这便是各个素材共有的基础。她早早订了票,行事匆忙,所以花了冤枉钱;她的弟媳忙不迭地去珠宝店买首饰,好像去晚了就买不到了。再让我们将当事人强调的“早早”、“忙不迭”和梦的诱因——一个仅比她小三个月的女伴觅得佳偶联系在一起,加上她对弟媳操之过急的批判,潜在的梦意在我们的脑海里呼之欲出,而显性的梦境只是它的替代物:
“我当初草草成婚,实在太不明智了!看看爱丽丝,就该知道再晚一些我也能嫁个好人家。”(操之过急体现在提前预订门票和弟媳买首饰这两件事上,去剧院看戏则是婚姻的替代物。)这是她的主要想法;也许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做延伸,但以下结论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必须有当事人的自白作为佐证:“花了这么多钱,我所应得的是现在的百倍。”(150荷兰盾是1荷兰盾50克朗的100倍。)如果我们将钱视作嫁妆,那丈夫就是这些嫁妆所换得的东西;无论是首饰还是位置不佳的戏票都代表了男人。如果能将“3”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事情便更符合我们的预期了,只可惜我们现有的理解还做不到这一点。只能猜测,这个梦反映了少妇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对自己成婚太早后悔不已。
据我判断,第一次释梦的结果不但不能让我们满意,甚至有些出人意料,令人不解。涌来的信息太多,以至于我们不能逐一消化。相信诸位也能看到,我们尚未将释梦的原理讲解透彻。不妨先将新得到的认识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注意到,“匆忙”是潜在的梦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这在显性的梦境中并无表现。未经分析,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一要素存在。可见,潜意识中梦意的主要内容完全可能在显性的梦境中被屏蔽,从而使梦给我们一种完全不同的印象。
第二,梦中出现了荒唐的情境,即1.5荷兰盾买3张票。从梦意中,我们推断出这样一句话:(那么早结婚)简直是胡闹!难道“简直是胡闹”这个想法不正是以显性的梦境中那些荒唐元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吗?
第三,由比较可知,梦的显性和隐性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单一,绝非前者替代后者那么简单。它们更像两个相互交织的阵营,一个显性的元素可以代表多个隐性的元素,而一个隐性的元素也可以为多个显性的元素所代替。
至于这个梦的意义和当事人对梦的态度,还有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实。那位少妇虽然认可我们的解析,但却对此吃惊不已。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竟如此轻视丈夫,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这么做。就这个梦而言,还有许多未解的谜团。我真心以为,我们还没有为释梦做好充分准备,尚需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
[1]“河渠”德语原文为“Bett”,这个词也有“床”的意思。
[2]“Rundschau”在德语中又有环顾四周的意思,“Rundschauer”也是一语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