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自读博期间开始关注互联网传播治理研究,至今已经十几年了,尤其是在“网络中立”研究领域,我深耕细作,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最早出版一部专著的想法,是我201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全球传播研究中心(CGCS)做访问学者时,与我的合作导师门罗(Monroe)谈话时产生的。他认为网络中立的话题非常值得研究,而且在中国出版一部研究“网络中立”的专著是有雄心的(ambitious)的计划。随后在门罗的博士生课堂上,我第一次听到了有关“Right to be forgotten”(被遗忘权)的讨论,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回国之后,我又发表了几篇被遗忘权和网络恐怖信息传播方面的论文,并对网络中立与被遗忘权在互联网传播中的博弈进行了深度剖析。渐渐地,出版一部互联网传播治理专著的想法清晰起来。
2018年,我申请主持北京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网络恐怖信息的传播特点及中美应对策略研究”,开始带领研究生开展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出版专著的日程也因此被提了上来。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硕士研究生杨舒航、张明言、田晨、王鑫和陈凯欣以及2016级传播学本科生宋启明对本书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分别在“被遗忘权”“网络恐怖主义”等部分章节与我合作,田晨和宋启明还参与了整部书稿的统筹和整合工作,杨舒航帮助我核对了大量的注释信息。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肯定和感谢。
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章永宏老师,是他把我从纷乱的思路中拉出来,并给出“互联网传播治理:理论探讨与国际经验”的书名建议。同时,他帮助我梳理章节逻辑,删减不相关的研究成果,理顺了这部专著的主线和脉络。章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拨云见日的编辑能力着实令人佩服。更要感谢这部书稿的编辑刘畅女士,她从开始接手我的书稿的那一刻,就一直在进行大量繁琐、细致、周到的工作,她的敬业态度和令人愉快的处事能力,深深打动了我,这也是我能够顺利完成书稿的有效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术的道路永无止境,但愿同道中人都能在学术研究的征途中找到思维的乐趣。
董媛媛
2020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