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使用说明
第二节
使用说明
人类拥有一颗由庞大数量的神经元链接而成的网络节点组成的大脑,从而使人类有了优于其他物种的智力和创造力。
这些多得数不清的,而且每分每秒都在增加的神经元,遵循着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那就是用进废退!
好好用脑,大脑会带给你惊奇的效验;懒得动脑子,你的大脑就会“生锈”,变得不太灵光。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只有不断动脑,神经元的突触才会不断延伸,努力地去跟别的细胞沟通,创设新的神经回路;没有使用的脑细胞则会不断萎缩,最终丧失它宝贵的功能。
这种突触的链接会持续一辈子!
一、三位一体
神经学和脑科学证实,大脑是三位一体的。
脑干、边缘系统以及新皮质层构成了整个大脑。
脑干,是大脑在子宫里最早发育成形的部分,控制着人类一些基本的本能反应,如呼吸、心跳等,因为它的配置低级,使得它仍然存在于其他爬虫类动物中,因此又被称为爬虫类脑。
边缘系统,围绕脑干而存在,控制着人类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功能,高于爬虫类脑,升级为古哺乳类脑。它有两个重要的构件:海马体和杏仁体。前者负责记忆,后者负责情感。在记忆力这回事上,二者是亲密的战友。
新皮质层,是大脑进化过程中最后完成的部分,高于古哺乳类脑,升级为新哺乳类脑,负责理性思考、演绎归纳、推理创造。
所以说,新皮质层决定了人类的高度。但这并不等于说,脑干和边缘系统就不重要。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协作,才造就了人类神奇的大脑。
二、左脑和右脑
如果沿着大脑的中央画一条线,就把大脑分为了左脑和右脑。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研究发现,左脑的能力与文字、数学、逻辑、行列、顺序、推理等有关,右脑的能力与图像、色彩、想象力、空间、韵律、完整等有关。
这里需要注意:是有关,而不是决定或者担责。也就是说,左脑偏重于数学、逻辑、推理等能力,而右脑则偏重于图像、色彩、想象力、完整等能力,但绝不是说左、右两个半脑可以孤立存在。每一个记忆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大脑不同区域协同完成的。
左脑、右脑示意图
三、想象和联想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大脑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抛开那些让我们望而却步的神经学和解剖学的专有词汇,我们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大脑的工作机理,即想象和联想。是不是简单多了?
下面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看看“猴子”这个词,然后闭上眼睛思考30秒。
时间到。
我想说的是,当你闭上眼睛的一刹那,肯定不是“猴子”这两个字闪现到了你的脑海,而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猴子捞月亮”“金丝猴”“日本泡温泉的猴子”等诸多猴子的形象在脑海里活灵活现地出现,它们手舞足蹈,在向你招手。对不对?
我们的大脑可以根据适当的联系进行发散性的联想和想象。上面的实验中,这种适当的联系就是“猴子”这个词。这个实验虽然很简单,却十分有力地说明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这在你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对于大脑来讲,却经历了许多训练和无数次的计算才帮你实现了那样的效果。
这是一种神奇的超级计算能力。
四、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先生说:“思维导图正是你大脑中自然的、充满图像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反映。”
我们可以把大脑简单地看作一台电脑。刚买来的时候,它一片空白,然后你下载了很多内容:图片、视频、音频、各种软件等。硬盘虽然够大,但这些内容却杂乱无章,到了用的时候,我们无从下手,跟没有这些东西一样。
于是,你需要整理文件夹,使之有序。通过某种方法和路径,让数据变得有序,为的是将来能够有目的和有效地输出。
在强大的输入和有效的输出之间,就存在一个思维导图系统。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左右脑功能进行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还是存在于神奇大脑中的出色的数据检索和存取的系统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