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通达无碍
第二节
人类语言,通达无碍
一、人类的隔阂
自从人类走出蒙昧,文明的链条不断延伸,结合各个区域独特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的文明之花。
花开了以后,除了争奇斗艳,各种排斥和隔阂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说中文比英文美,有的说英文更符合逻辑,有的说西班牙语的文学作品最有震撼力。导致各国的语言似乎成了种族和宗教的附属品,在历史、文明、前途上论高低。
论了上千年,从来没结果,可是隔阂却越来越深了。
二、人类语言
自从有了隔阂,人类消除隔阂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两个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除非把肢体语言运用得非常巧妙,否则很难彼此了解。
如果一个中国人跟一个英国人说“猴子”,大部分英国人听不懂,但如果你像孙悟空那样去耍上一番,没准儿英国人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了,即便他把你的动作理解为耍猴,离你所要表达的主题——猴子也不远了。同理,“monkey”也是一样。
如果语言相通,世界就会减少很多误解,很可能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世界上哪有一种通用的语言啊。
可是有一种“语言”却可以通行天下,不受阻碍,那就是图像(包括肢体动作的映画)。
图像是最常见的人类语言的一种,它最缺乏隔阂感,一幅图放在那儿,四大洋七大洲的人看了,都能理解到同一境界和层次上。就像是一幅世界名画,给人的美感是全球一致的,很少因种族、肤色、语言有所差别。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把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给他们出了一个题目,那是一个行为艺术。他扭动着壮硕的腰肢,尽力表演得像一只大猩猩,在教室里走了几圈,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
这些小朋友虽然来自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间的语言也不通,但他们步调一致地向心理学家点头,嘴里嚷嚷出不同的词汇音阶——那一刻,心理学家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他们的大脑里涌现出的都是同一个画面——大猩猩!
接着,心理学家的第二个实验开始了。
文字和图像哪个力量更强大?对于一个物体或现象来说,比如一个苹果,孩子们的大脑里是先出现苹果的画面,还是“苹果”这个有着各式各样的拼写方法的词汇?
画面!
孩子们毫不思索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心理学家测算,他们大脑中浮现出苹果画面的时间大概是0.0001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图像的力量。它的速度不知道要超过文字多少倍,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最初,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文明,还沉浸在原始的喜怒哀乐之中,那时候根本没有文字啥事儿。先民们喜欢用粗狂疏略的图像表达他们的情感,方式就是把图像镌刻在岩石上、山洞的石壁上,成为岩画、壁画,作为一种文明的符号流传到现在。
后来文明渐渐诞生,文字被发明出来,因为它便于记录,成为记事、推理的强大工具。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大脑的左右功能开始分化了。文字成了左脑喜欢的工具,图像成了右脑的王牌。图像作为大脑永恒喜欢的表达方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语言之一。
当你身处异国他乡,饥肠辘辘,为了买到一个能够果腹的苹果时该怎么办?那时候,文字好使吗?语言能通吗?
——说?
——NO!
——写?
——NO!
对喽!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图像”的一种朴素原始的形式,它反映到大脑中就是一种“图像”,可以理解其为“动作映像”。
挥舞胳膊努力呈现出苹果状;或者借用别人的苹果手机,把那个缺了一块肉的苹果指给水果摊的老板看;或者学牛顿坐在树底下,等着天空掉下来的苹果砸中自己……
因此可以说,图像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语言。而侧重于图像应用的思维导图能够让人一眼看懂创意所在,大大降低了隔阂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