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附录二
游学记
真实的学问——东尼·博赞的言传身教
因为相信,所以遇见
我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把我跟博赞先生联系起来,我的这种感觉很强烈,从我一开始接触思维导图,到我来到伦敦见到了博赞先生本人,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经久不息。
尤其是在我发起“思维导图百图绘制计划”以后,几乎每天想的都是思维导图。有一天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念头: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爱好者,如果不能亲身体验一次思维导图发明者东尼·博赞先生的课堂教学,那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呀!要是我能见到博赞先生本人该有多好啊!我一定会见到他的!
从那以后,这几句话总是在我脑海里响起。
因为相信,所以遇见。
我相信强烈的能量场能够传递我的心声,让我尽快实现我的梦想。正因为有那份深深的相信和向往在,在黄丽元老师的促成之下,终于在金秋初至的8月底,我和团队的沈澄澄、李凤艳登上了飞往英国伦敦的飞机。在飞机上,我感谢愿力的加持,感谢思维导图给我造就的一次宝贵机遇。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旅途,我们一行人来到伦敦,在剑桥大学找了一个学生宿舍住下。我们忘记了飞机上的劳顿,踏上异域,颇觉新鲜。伦敦明净的天空,略有些凉的空气,熙熙攘攘的人流,剑桥大学美丽幽静的校园,英伦乡村的旖旎阳光,与东方迥然不同的建筑,一切都是那么别样的美。
初到伦敦,它给我们的印象还是相当不错的。但这么多的美景也抵不上我们想见到博赞先生的急切心情。
我们提前来到这次弟子班上课所在的皇家汽车博物馆,它临近白金汉宫,地处伦敦繁华的闹市区。但说实话离我们住的地方有些远。不过距离不是问题,正好让我们领略伦敦不同的风貌。
只是有一点,伦敦的食物让我们大跌眼镜,早就听说过伦敦的黑料理,但没想到竟然“黑”成这个样子。我点了一块黑色的五谷饼,差点没把我的牙硌掉,让我对祖国的八大菜系产生了献上膝盖的赞美和忠诚。不过,这与马上就跟博赞先生见面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既然千里迢迢来“朝圣”,回中国以后一定要把思维导图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一生的事业。这让我想起了唐代的玄奘大师。他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天竺求取佛法,为的只是心中那份相信。
没有热爱,哪里来的相信?
我明白:经从来不在西天,经在路上。在取经的路上,才是一步步完成使命的过程,灵山脚下已是自然之果。
我的使命才刚刚开始,之前小有尝试,此时此刻,带着使命上路!
醍醐灌顶
在没见到博赞先生之前,我早已开始了思维导图的学习和推广,但能够聆听发明人亲自讲授的课程仍让我从心底产生迫切的渴望。
令人激动的时刻在一秒一秒地向我走近。
终于,在一个秋日明媚、空气清爽的早上,在一行中国同学十一人的欣然等待中,博赞先生来到皇家汽车博物馆的教室,向我们亲切地问好,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可能出现的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
博赞先生75岁高龄,精神矍铄,身体比我们这些青年人都棒,而且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处于良好的状态。他用不疾不徐的语速给我们授课,时时启发我们思考,动不动让我们有豁然开朗的一笑。
中国的学生都比较腼腆,不喜欢主动发言,而且英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博赞先生对此非常理解,循循善诱,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完了两天的课程。
对于博赞先生的授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
其一,思维导图的灵魂法则是存在的,这些内容在中国被遗忘或忽视了。
中国人学习思维导图首先是画工,思维往往排到后边。有的纵然强调思维本身,把画工淡化处理,但对于思维背后指导性的东西也涉及不深。而我从博赞先生那里了解到:大道先天而生,没有大道,一切都是徒劳,最终都会走形。
博赞先生不止一次强调自然、人类语言和链接一切的根本原则,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这些才是思维导图的根本,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如果不把这些根本原则研究透,我们怎么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思维导图呢?
其二,博赞先生一直强调“隐喻”的力量,这在中国传播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是不曾有过的,没人注意这个,也没人懂得隐喻所涵盖的意义。当然,当我们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也是一脸懵懂,但并不妨碍我们过后去认真地认识它、学习它、模仿它。
其三,虽然博赞先生是在传授我们如何理解和应用思维导图,但实质上,他是在传授我们非常崇高的为师之道。当一个好老师非常不容易,需要很高的素质和素养,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非常好的耐心,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心,一颗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心。这最难了。
两天的课程虽然短暂,但我所收获的需要一生去消化和践行。
种一颗种子
一位75岁的老人,在课堂上发自内心的喜悦,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对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份深深的期许,期许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将思维导图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份期许犹如一颗种子,深深种进我的心里。
课程结束后,我们被授予“Master of MindMap”(思维导图大师)的荣誉,从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坚信,思维导图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具备了向我们展现神奇大脑思维世界的无限魅力;思维导图又是一颗明珠,需要真正懂它的人,用专业的品鉴知识和慧眼,去识别、去赞叹、去呵护、去展示!
归国后,我担任了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中国赛的裁判长,有人曾问我:“为什么要来做裁判?”我迅速而坚定地回答他:“为了推广思维导图。”
我去参与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的目的就是推广正统的思维导图,因为看到市面上有太多的伪思维导图,很多思维导图根本没有遵循思维导图最基本的法则,充斥着大段的文字,单一的色彩,生硬的线条,混乱的逻辑……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些博赞先生亲自传授过的学生去努力匡正——通过博赞官方认可的比赛,来向大家展示什么样的导图才是正统的思维导图。
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已经成功举办过十届,比赛设定的三个项目,听记笔记、快速阅读和自由创作,能够很好地展示思维导图的优势。
为了配合和推动比赛在中国顺利开展,也为了能够更公平、合理地品鉴每一幅作品,不让任何一幅好作品蒙尘,我开启了中国首届思维导图裁判班的学习之旅。
裁判班由黄丽元老师带着大家边学习边研讨边实践,从城市赛到中国赛,虽有诸多不完美,但每个人为了办好比赛,都尽心尽力地品鉴每一幅思维导图作品。
裁判时,集体给每一个选手按照评分规则逐条打分,任何一位裁判如果对大家给的分数有异议,都可以提出并说出异议的理由,大家讨论后再确定选手最终所得分数。裁判们为了给选手争取更合理的分数,甚至会激烈辩论。
在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中,中国裁判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博赞先生以及来自英国和苏格兰的两位裁判长的认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极参与每一次思维导图赛事,积极带领自己的实战队备战赛事,是我对博赞先生言传身教的一种回馈,也是我承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思维导图而做出的绵薄贡献。
支教记
走进大别山——帮大山里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孩子就在那里
什么是教育?
把光明的种子带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这就是教育。
对于思维导图的推广和应用来讲,还有许多光芒照不到的角落——那些生活在闭塞大山里的孩子,那些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老人在家里陪读的留守儿童,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同样有权接受先进教育理念和获得思维工具的机会,而这正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我带领着思维导图实战队多次深入大别山,在安徽六合各族小学开展主题为“播下爱的种子,让思维之花绽放”的支教活动。
刚开始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们走上了支教的道路,后来我们把支教活动当成我们必修的人生课程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用思维导图去创造无限可能。每当看到大山里的孩子绘制思维导图时开心的神情,我们内心就会感到无限喜悦。不仅如此,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满满的感动,还有对思维导图实战运用经验的丰富和提升。
有人问:“你为什么想起来做这样一件事情呢?”
这让我想起一部关于登山探险的电影,有人问一位登山爱好者:“你为什么要来爬珠穆朗玛峰呢?”他平静地说:“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想引用这句话来说明,实战队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支教活动。
因为,孩子就在那里。
他们需要阳光和火种。
用爱播种
说起支教的缘起,不得不说一下实战队的队友汪静同学。
她是我好友贺华义的“全国班主任联动”QQ群的群友。因为我经常在这个群里分享思维导图,有一天她给我发私信,说她想学思维导图。我就问她为什么要学思维导图。她说觉得思维导图这个方法真的很好,想学了教她们班的孩子。
当时我也没有太在意,就说:“你先画,然后把作品发给我,我再帮你看看如何调整。”之后我们就隔三岔五地交流她画的思维导图。
让我惊奇的是,她就这样坚持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说实话,那么多私信我说想学思维导图的,到后来都不了了之,能够坚持半年多的少之又少。因此我不禁对汪静刮目相看,内心里觉得她是个真正热爱思维导图的人。
直到在一次“全国班级联动群”活动上我见到她本人,听她说了她们学校的情况后才知道,她为什么会坚持这件事。
原来,她所在的学校在安徽六安的一个村子里,叫赵湾小学。由于村里稍微有点条件的人都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学校去读书,他们原本可以容纳200多人的学校只剩下二十几个孩子,并且这些孩子大多是家境贫寒的留守儿童。
她说想通过她的努力,让孩子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以后能够考一个好的学校,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她开始学习思维导图的初心。有了这样的初心,才有了后来她令人敬佩的坚持,以及可以预见的使命必达。
我被她的坚持打动。我告诉她:“那我就让咱们实战派的老师去你们学校教孩子们思维导图。”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汪静老师眼中闪着泪花。
就这样,我们一群怀揣梦想的人,一次又一次走进大别山,把思维导图的星星之火种到那些渴望它的地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然后,我决定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跟我一起传播火种。
我在公司的微信群里发布了这个支教消息。因为支教需要占用大家的休息时间,并且费用自理,因此活动自愿参加。没想到大家踊跃报名参与这次活动,原定的车子都坐不下了,大家提出自己坐火车去。
就这样,一群充满爱心和激情的人开启了我们第一次支教之旅。
虽然我和李凤艳在教授技术课程里有过一些支教的经验,但以思维导图为主题开展活动还是第一次。晚上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活动的流程和细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讨论了半天依然无法确定一个让大家“兴奋”的方案。
这时思维导图派上了用场,按照先有物、后有序的原则,最终把大家前来的初心凝练成这句话:“唯有爱与梦想不可辜负。”这句话是我们想传递给孩子们的,也是说给我们自己听的。
当天的活动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大家画三十年后的世界,聊自己那时候在这个世界里的故事。
虽然两天的时间来回一千多公里,舟车劳顿,头天晚上又讨论到深夜,但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用爱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有梦就要坚持
第一次的支教经历检验了我们的力量,也检验了思维导图的强大生命力和普适性。于是,我跟李凤艳开始着手组建“思维导图实战派”,招收成人班的学员。
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把支教活动也安排了进去。一是觉得教授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二是我们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支教梦,相信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给予他人、给予那些需要的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思维导图实战派T1班的支教活动定在赵湾小学,因为汪静老师也是T1班的学员,还有上一次支教时种下的“希望的种子”开花了,有五个孩子完成了“思维导图百图绘制计划”。当初我们答应过孩子们,他们完成百图的时候,我们还会到学校去。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希望这个支教活动流于表面,而是要真真切切地帮助到孩子们——每个思维导图实战派成人班负责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结成帮扶的对子,持续地支持孩子们拿到“成果”。
“有梦就要坚持,行动给我力量!”这是赵湾小学的五个孩子带给我们的感悟。教学相长,我们教孩子们画导图,孩子们也教会我们“本真”的力量。
然后,我们又去了盱眙的石岗小学。这次是为学前的孩子们而去的。刚开始我们担心孩子们太小,不会画,后来发现担心都是多余的,孩子们画的思维导图精彩纷呈。
大手拉小手,追梦路上一起走。我们都行走在追梦的路上,彼此携手同行,因为我们相信:一个人或许走得快,但一群人会走得远。
千校计划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支教,是去一位老人以一己之力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
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是印老师。连云港东海县王庄村71岁的印老师把自己的家变成了近40位留守儿童假期学习的地方。从2013年开始,印老师就持续为王庄村的孩子们公益上课,一直到现在。当T4班的班长刘雨和我们讲了印老师的故事后,我们每个人都被印老师的大爱打动,迫不及待地想早点过去。
思维点燃梦想,感恩有你同行。思维导图依然是主角,但我们也感恩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印老师们。有他们同行,更加坚定了我们所走的路。
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我跟李凤艳定了一个千校支教计划。
一天,我和我的拍档李凤艳说:“我们给支教活动定一个目标吧,一千所。想想看吧,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思维导图带到一千所学校,让那些暂时还没有条件学习到思维导图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都被这个千校支教计划的愿景打动了。
亲爱的读者,我们也期待着你的加入!只要你是思维导图实战践行者,喜欢思维导图,喜欢孩子们,也想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请加入我们!
愿我们都能够在思维导图支教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实战队
说到做到——一年300幅的磨砺,不行也得行
缘起
思维导图从业有早晚,但初心无厚薄。初心立,则跬步可以至千里;初心不立,虽千里而终不成。
初心致远,我信奉此道。
我接触思维导图有十数年的光景,无论从初心还是时间长度来看,都算是思维导图的重度使用者,思维导图也出现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计划、笔记整理、会议演示和记录、课程设计等。但我总是感觉缺乏一股劲头,热情和深度都不足。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开始各种学习。
从哪里开始呢?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人物就是菲比老师,因为有同事跟她有过接触,对菲比老师的教学非常推崇,于是我参加了品思学习。
两天的课程过得飞快,但我学到的东西却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度量。
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温馨”。第一天早上来到现代感十足的教室,菲比老师、大伟老师、柚嘉组合、浩子同学……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迎面而来,让人倍感亲切。真诚质朴的笑容是最具感染力的,我们这些大朋友们很快就融入欢乐的氛围中。这种温馨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喜悦之情的流露。
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严谨”。这种严谨源自品思团队对学员的用心:座位的摆放,教具的准备,流程的控制,午餐、台湾带来的凤梨酥,还有那颗被赋予身兼使命、传承精神的铁树种子。
同时,菲比老师面对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思路清晰,自然生发,化问题于无形。这一点深深值得我终生学习。
在这令我感动的两天时光,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应用而不是硬用。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一位同学给我们分享的她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她的语文教学的案例,她展示了一张张漂亮的思维导图,大家听得聚精会神,赞叹不已。
任何一门技艺,唯有用心练习,使用时方能游刃有余。要“用以致学”,不要“学以致用”。
勤奋就能成功,是我认知的误区。勤奋要是没有方向和目的,只在输入端用力而没有在输出端使劲,充其量算是“平庸的忙碌”,而成功是来自“精准的勤奋”。
所谓的能力差,往往并不是差在输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而是输出能力太弱。解决方案就是:要从能力模型转为任务模型。强化输出,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
“输入,全都是为了输出”,不带着问题的努力就是瞎忙。
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思维导图的输出形式上,我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
一切用心
长久以来,为了追求速度,我绘制思维导图多以黑白为主,直到去年被王玉印老师的一句话启发:“色彩可以赋予思维导图生命。”我决定发起“思维导图百图绘制计划”,开启我一百幅手绘彩色思维导图的创作。
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在认真绘制、潜心研习的过程中,我越画越欣喜,可谓精进,但在有所进益中我也发现,自己过去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认识一直是在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扭曲了对思维导图真谛的理解,几乎把道路走偏了。
我的这段心路历程对于当下很多刚投入思维导图事业的同人也有所启发。
向来,思维导图分为两大流派:一派强调画工,认为画在思前;另外一派正好相反,认为思在画前,画不重要。一派重画工轻思维,一派重思维轻画工,各有拥趸,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时兼具思维和画工两方面的优良素质。
最佳者当然是两者兼具,那退而求其次呢?没有退而求其次的美事,就算有也是尽量两者兼具,不要偏失。思维导图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如果真的这么理解思维导图,那只能说明这是思维导图的不幸,也是你个人的不幸。
思维导图首先是一个哲学之境,其次才是一个思维方法和工具。
说思维导图是哲学之境,一则你需要用心去思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二则你需要投入感情,利用好色彩和图像。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失之偏颇。
有人会问:我不会画,画不好怎么办?
不要紧,不会画不是不想画,画不好不等于没创意,思维导图没要求你成为一个油画家、插画师、漫画师,它只是让你用心去画,用心去运用色彩和图像,用心去展示你大脑中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建模。
一切只在用心。用心去应用思维导图,一定会形神兼备;不用心去应用思维导图,或者是为了炫耀画技或思维技巧,一定会走火入魔,走入旁门。
所以,说到底还是心的问题。这里的心就不单单是初心了,它包含洞察大自然、通晓万类之本质,无限链接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愿景
思维导图实战派成立的初衷就是共学共好。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运用思维导图,会相互激发灵感,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在这方面,我们南京的小伙伴们做得非常棒。在童童老师的大力推动下,品思南京学员和思维导图爱好者聚会不断。我们有个共同愿望:“把南京打造成思维导图城市。”
我们还要让思维导图实战派不只停留在实战的强度上,还要去实践,去支教。我们在强化自己的同时,也要把真正的思维导图的种子传播出去。哪怕山高水远,我们都会不辞辛苦。我们认为这样值得。
很快我们实战队梳理出了一个愿景:
梦想:让世界成为思维的乐园。
目标:帮助3亿人学习不难,工作不烦。
坚信: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全力去做,必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