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简介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这本书是由[日]城山智子创作的,《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共有57章节
1
出版说明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
2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
3
致谢
许多人在本研究项目的不同阶段提供过友善的帮助。在哈佛大学,我的指导老师孔飞力(Philip Kuhn)教授热情地接纳我做他的研究生,并鼓励我将这一主题写成一本书...
4
译者的话
城山智子教授的《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中文版即将面世,出版社要求按例提供“译者的话”,介绍本书的主旨和成就。这本是我们...
5
导论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盘。这个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的事件标志着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空前经济危机的开始。 这一灾难是全球性的,其影响至为...
6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研究大萧条在中国的产生和后果,关键要了解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从19世纪晚期到1931年,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1920年代早期,金本位构成国际货币...
7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要理解中国经济衰退的原因,还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国际银价在1931年开始上涨之前经历过很长的贬值期。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国家放弃银本位,转而使用黄金作为本位货...
8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为了抵御国际银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实施了币制改革,宣布只有三家政府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同时,新的法币不再由白银支撑,取而代之...
9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国民政府为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可兑换性而在财政政策上牺牲自治权的开放做法赢得了特别关注,尤其在当时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紧紧把握国民经济的情况下。[17]在本书中...
10
本书结构
本书有两重目标:一是把中国放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中考查,二是对现代中国的政府—市场关系进行批判的透视。本书上半部着眼1931年前,从由通胀时期产生的经济制度导致的中...
11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 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
12
第一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大萧条时期,国际白银价格的波动对中国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就必须考查世界白银市场如何通过一整套机制不仅影响到中国的货币体系,并且影响到中国...
13
中国的银本位
早在13世纪,白银就是中国货币体系的基础;纸币,以及随后的未铸成银币的银块取代铜币,成为本位货币。这种转变是逐渐的,铜币仍然继续流通。因此,明清时期的中国货币体...
14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尽管白银是中国货币体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开采量并不多;而是从世界各地的市场进口白银。北美和南美是主要产地,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进口国,白银在全球自由流动。[11]...
15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在上海,外汇银行管理着白银的进出口。尽管伦敦白银市场上的所有交易都要求将现银运往伦敦,但上海的外汇市场也是白银市场的一部分。这些银行就操控着中国与外国通货间的买...
16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1873—1931年之间,与黄金相比,白银大大贬值。除了短暂的逆升,大部分时期白银价格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大体说来,银价是由供求决定的。供给量的增加和需求量的逐年...
17
小结
20世纪初,在以金本位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实际上是唯一的持银本位的国家。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白银需求下降而供应持续增加,白银价格呈螺旋式下跌。中国不能...
18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全球白银贬值所引起的汇率下降和物价微涨,对19世纪晚期到1931年的中国经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最初的工业化浪潮就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下,这一事实本身并没有受到...
19
棉纺业
印度棉纱的进口与农村棉业的转变 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早在元代(1279—1367)就成为主要棉产区。明代(1368—1644),棉纺织手工业伴随棉花种植而发展...
20
缫丝业
19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养蚕业 16世纪,长江下游地区成为中国首要的丝绸产区。太湖南岸的附近乡村是桑叶种植和蚕丝生产的中心。浙江湖州所产的辑里丝(或称七里丝,...
21
小结
长江下游地区棉纺业和缫丝业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第一,城市工厂依赖附近内陆农村的原材料。当地原材料的供应对纺织业至关重要,但企业却无法控制原料的种类和质量。19...
22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物价逐渐持续上升,中国企业家认定将要发生通货膨胀,并制定出相应的经营战略。然而,与他们的预测相反,1931年物价突呈逆转趋势,他们料定...
23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要想开办一家纺织厂,第一个挑战就是积累足够的资金。传统上,许多中国商行采取合股制,即亲友合伙开办,共担责任,分享利润。[104]而建一个机械化的纺织厂比开办传统...
24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为了获取银行贷款,纺织业的实业家们必须证明他们具有良好的信誉。财产抵押就成为他们与金融机构签署借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纱厂主从银行获得长期和短期贷款。申新纱厂和三...
25
债务与公司管理
为了开始运营,企业首先抵押工厂设备和厂房等,从银行获得一笔贷款,然后,再用原材料和成品作抵押,获得短期贷款作为周转资金。由于只有极少的企业能通过发行股份或向亲友...
26
小结
尽管有债务条款和利息支付的不便,纱厂和丝厂还是不断寻求贷款。通过持续借贷,管理者和经营者可以用最少的现金开办起工厂。这种循环融资的办法有风险,但减轻了运营成本的...
27
下卷 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
28
第四章 农村崩溃
1930年,欧洲著名社会经济史学家托尼(R.H.Tawney)受太平洋关系研究所的邀请来中国调研经济问题,并将之与欧洲经济进行比较。中国农村地区的凋敝吸引了托尼...
29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1929年,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开始暴跌,也殃及中国市场。1930年后,中国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下跌。同时,世界各地都传来供给显著增加的消息。自从一战结束后,由于欧...
30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商业化与农村家庭经济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农业部门逐渐跟城市工业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棉纺行业,农村为城市纱厂供给原棉,购买纱厂纺出的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