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小结

从1929年年底,中国遭受了由国际银价变化导致的大幅度汇率波动。为了消除这些波动的负面影响,中国不得不脱离银本位。

中国政府主要是想通过它与东亚三强(即美国、英国、日本)的经济外交获得外币储备,来支持新的货币体系。随着金本位在1931年结束,国际货币体系分解为若干集团。因此,列强对中国的币制改革非常感兴趣。日本坚持其对中国经济的优势地位,使得其他国家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复杂化。在派遣财政部高官李滋—罗斯来华之前,英国政府试图领导一项国际合作,通过借贷给中国以支持中国的币制改革。归根结底,英国政府是想通过它对中国的支持增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并且它也希望日本参与贷款将会缓解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解决满洲的主权问题。事实最终证明英国的愿望难以达到。在美国政府内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对华政策。在中国进行币制改革期间,美国国务院最初不情愿支持中国改革,但后来在财政部的推动下,美国答应从中国购买白银,这对中国增加外币储备是一项非常关键之举。

中国政府非常清楚这种外国竞争。而且,它还利用列强之间的冲突使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远离列强中的任何一方。最终,中国政府成功地避免了使中国元(法币)跟任何通货集团挂钩,从而避免了列强之间的政治对抗,也使中国经济保持了向世界经济的开放。

从银本位变为1935年11月的管理汇兑制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在银本位下,货币的国内信用依赖其与白银的可兑换性。中国暴露于世界银价的起伏波动之下,但是政府对货币事务的干预却是相对较轻的。在新的货币制度下,政府对货币供应的管理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存在政府利用这一新的货币系统来填补财政赤字的危险。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从与外国政府的谈判以及从1934年和1935年资本外逃的痛苦经验中学到的是,始终关注国内外政府管理货币和银行问题的能力。因为意识到中国经济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中国政府发现必须通过保持中国元(法币)的可兑换性和稳定汇率培育民众对新通货的信心。

凭着对新货币体系小心翼翼地管理,政府取得了改革中国币制的成功。1935年11月,中国刚一脱离银本位,汇率就稳定下来,这促成了 1935年后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的贸易随之复苏,外国投资也开始恢复。新的货币政策非常成功,但是也使得中国财政失去了弹性。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的可兑换,中国政府不得不克制发行过多的货币或限制预算扩张。因为有了这种对预算扩张的限制,政府不得不精心选择它的政策。为了使对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得到专门的考查,下面我将转入第八章,来看看国民政府在工业和农业复兴中的表现。

注:第七章的一个更早版本“20世纪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历史分析与当代意义”,发表于秋田茂和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主编的《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亚洲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 Order of Asia in the 1930 S and 1950 s),伦敦:Ashgate出版公司,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