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小结

当1929年大萧条开始的时候,中国纺织行业目标市场的需求明显下降。由于受银价贬值所带来的短期通胀的误导,中国企业家很晚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

1931年底,为复苏本国经济,多数国家让本国通货贬值,中国元的汇率随之上升。丧失了低汇率的优势,中国的纺织企业面临着与国外对手更为激烈的竞争。而且,中国企业家对控制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丝毫没有办法。1931年底,中国企业开始感受到这些巨变的影响。

纺织行业企图通过降低原材料成本以及缩减债务应对这种局面。政府干预的作用极为有限。政府对缫丝业的财政支持对工厂的继续运转来说不足敷用。政府不光拒绝了棉纺行业要求财政援助的请求,也未能成功说服银行接受企业的贷款申请。纺织行业的困难,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了农村的农户和城市的金融机构上,而这只会使危机进一步加深。

对这一循环链条的分析揭示了,自通胀年代至1931年底形成的纺织企业、金融机构、农村家庭之间的关系,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已不可能再持续下去。随着危机向金融市场的蔓延,中国经济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下一章我们就来分析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