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2025年08月16日
小结
在中国自萧条中复兴期间,随着政府对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长江地区的工业地图被改变了。政府干预既显示出其优势,也暴露了其劣势。
尽管棉纺业和缫丝业都在寻求政府援助,尤其是财政支持,无奈政府财政支绌,还是没能满足他们的援助请求。因此,丝厂主退出了政府领导的带有附加条件的重组计划,纱厂主也仍然遭受着信贷紧缩的痛苦。
实际情况是,不是中央银行,而是银行业组织在决定着长期贷款的流动性。相反,由于高息公债的存在,政府无法再对工业进行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棉纺业和缫丝业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改进和管理改革。币制改革对这两个产业都产生了有益影响。由于汇率优势,缫丝业目睹了对其产品需求的增长,棉纺工业的复苏则受益于日益增长的国内购买力。
事实证明,政府改良农业对这两大工业来说最为重要。1931年后期,随着农业萧条加剧,农产品质量下降;于此同时,自然灾害又使农村地区的情况恶化。城市实业家、银行家以及知识分子对这种糟糕局面会如何影响城市部门都深感忧虑,但又缺乏适当的机构来为农村注入资金。为此,政府带头进行养蚕和棉产改进。
不过,认为政府已经控制了农村经济的看法却是一种误导。我们在第七章已经看到,一方面,中国民众希望政府坚持保守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改进和农业复兴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政府无法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政策目标。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江苏省农民银行缺乏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政府利用合作社来监督农村借款人,为城市银行向农村投资牵线搭桥。由于财政的拮据,政府无意也无力改变农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