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剂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保水剂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一)保水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保水剂具有吸收和保蓄水分的作用,可将溶于水中的化肥等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固定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溶性养分的淋溶损失,达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率的效果(庒文化等,2007)。百喜草栽培中土壤添加保水剂,土壤营养元素淋溶损失减少明显(陈晓佳等,2004)。模拟试验表明(安娟等,2013),保水剂有削减径流和抑制产沙的作用,淋溶液中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较对照减少28.9%和26.6%。Sojka,et al.,(2006)发现,在土壤中施入保水剂能够促进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员学锋等(2005a)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发现,淋溶过程中保水剂处理的土壤淋溶液中PO43-、K+、NO3-的含量均远低于对照。马焕成等(2004)在森林土壤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加保水剂后,氮钾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同时随着保水剂施用浓度的增加土壤中养分淋溶损失量愈少。因此,保水剂的使用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保水剂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在土壤中加入保水剂能提高土壤对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淋失,起到保肥的作用。化学氮肥的铵离子等官能团被保水剂上离子交换或络合,在植物根系量作用下缓慢释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黄占斌等,2016)。黄震等(2010)试验表明,不同类型保水剂对氮素(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保肥效果差异很大,尿素等非电解质肥料与保水剂混用保肥效果都较好。保水剂在氮肥溶液中吸水倍数降低,且随氮肥浓度增大而降低(宫辛玲等,2008)。杜建军等(2007)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氨挥发量显著降低,并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加入0.05%~0.20%的保水剂时,氮、磷、钾养分累积淋失量分别较不施保水剂处理减少13.6%~39.6%、17.0%~28.3%和6.8%~24.6%。研究表明(李嘉竹等,2012),尿素等非电质肥料与保水剂等材料混施,能很好地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土壤水分和氮肥最佳耦合,较常规施肥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110%和39%以上。姚建武等(2010)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处理0~30 cm土层的氮肥淋失率从26.2%降至17.1%,氮肥淋失减少34.7%。岳征文等(2011)发现,复合保水剂与同营养型的混合肥料处理相比,提高氮素表观利用率可提高0.2~1.9倍,磷素表观利用率可提高0.23~2.0倍。因此,保水剂对土壤中的养分起保蓄作用,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从而减缓了传统农药及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有益于净化环境。

(三)保水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参与土壤各种生物化学过程中,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营养元素的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环境质量和作物生产力密切相关(包开花,2015)。不同粒度的保水剂均能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土壤蔗糖转化酶活性;中粒、粉末状的保水剂均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大粒、中粒保水剂能提高多酚氧化酶活性;中粒保水剂能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崔娜等,2010)。邢世和等(2005)研究发现,石灰、粉煤灰、白云石和废菌棒4种保水材料施入土壤后,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相关研究发现,保水剂及其复合材料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钝化固化效应与土壤pH、全盐、有机质、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等变化紧密相关(黄占斌等,2016)。

(四)保水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适量施用保水剂对增大土壤孔隙有积极作用,因此可以推定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有增加的趋势。过量施用保水剂破坏土壤结构,减小孔隙,则对土壤微生物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微生物数量就会大幅度下降(蔡艳等,2002)。有研究表明(Sojka,et al.,2006),在保水剂高施用量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比无保水剂条件下小得多。分析原因是保水剂使得微生物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或者微生物之间结合紧密,从而抑制了微生物的增长。该研究还表明,多年连续施用保水剂与每年的用量和总用量有关。在高水平保水剂施用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过量施用保水剂减少土壤孔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