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指标与方法
(一)土壤物理性状指标
1.土壤容重
在试验处理前及马铃薯收获后,采用环刀法分别测定0~30 cm和30~60 cm层土壤容重,并计算土壤总孔隙度(鲍士旦,2003);土壤总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比重)×100,土壤比重取2.65 g/cm3。
2.土壤团聚体含量
在试验处理前及马铃薯收获后,按S形5点取土法在0~30、30~60 cm两个土层采集原状土样,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沿土壤结构的自然剖面掰成直径约为1 cm小团块并剔除有机残体和石块,利用干筛法测定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及稳定性(Kemper and Rosenau,1986)。
>0.25 mm团聚体含量(鲍士旦,2003):DR0.25=
式中,DR0.25为>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Wi为对应粒级团聚体含量,%。
3.土壤水分
在马铃薯播种期、关键生育期(7月20日初花期、8月20日块茎膨大期、9月20日成熟期)及收获期,利用烘干法分别测定0~100 cm层土壤质量含水量。
土壤贮水量(李儒等,2011):W=h×a×b×10
式中,W为土壤贮水量,mm;h为土层深度,cm;a为土壤容重,g/cm3;b为土壤质量含水量,%。
作物耗水量(Wang,et al.,2009):ET=W1-W2+P
式中,ET为作物耗水量,mm;W1、W2分别为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贮水量,mm;P为作物生育期降水量,mm。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Hussain and Al-Jaloud 1995):WUE=Y/ET
式中,WUE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kg/(hm2·mm),Y为作物产量,kg/hm2;ET为作物耗水量,mm。
(二)马铃薯生长指标
在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初花期、块茎膨大期、成熟期),每重复区随机选取5株测定作物株高和茎粗及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株高采用生理株高衡量,为地上茎基部到生长点的距离;主茎粗为近基部最粗处的直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包括地上部茎、叶的总和。
在马铃薯播种后60 d(现蕾期)和80 d(初花期)采集马铃薯整株植株样(包括地下部根和地上茎、叶)5株;将地下部根,地上茎、叶分开后装入样品袋,立即带回实验室置入烘箱,在105℃杀青,30 min后,在70℃条件下烘干至恒质量,称重。
(三)马铃薯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在马铃薯播种后60 d(现蕾期)和80 d(初花期)采集植株地下部根,地上茎、叶(水平方向,以主茎为中心,整株取出,垂直方向30 cm),每小区取样5株,分别测定作物不同器官氮、磷、钾(N、P、K)养分含量。测定方法:植株全氮(N):H2SO4-H2O2消解-半微量蒸馏法;植株全磷(P):H2SO4-H2O2消解-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植株全钾(K):H2SO4-H2O2消解-火焰光度计法(鲍士旦,2003)。养分积累量(g/株)=根干重×根养分含量+茎干重×茎养分含量+叶干重×叶养分含量+块茎干重×块茎养分含量。肥料利用效率(%)=某养分干物质积累总量/施肥纯养分量×100%。
(四)马铃薯产量
在马铃薯收获期,每重复区以实产进行测产,分别记录大(>150 g)、中(75~150 g)、小薯(<75 g)个数及重量,并计算大、中、小薯比重和商品薯率(谢奎忠等,2010)。商品薯率(%)=单薯75 g以上的产量/马铃薯总产×100。
(五)统计分析
EXCEL 2003作图,采用SAS 8.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