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类型电影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政治路线得到根本性的纠正,蒙冤受屈的文艺界人士逐步平反,电影产业也开始复苏。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文化体制已无法适应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作为改革开放缔造者的邓小平确立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指导方针,并在1979年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上,在祝词中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明确提出各级领导“不要横加干涉”,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这次文代会后文艺界出现了虽然短暂但十分珍贵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一度被禁锢的对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鲜活感的渴望,很快就显露出来。电影创作队伍以此为开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更新观念,加速了电影业现代发展的步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类型电影不仅重新连接并延续了“十七年”电影的创作成就和优良传统,而且在叙事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创作了多种多样的类型片,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如反特片《保密局的枪声》(常彦,1979)、《戴手铐的旅客》(于洋,1980);喜剧片《瞧这一家子》(王好为,1979)、《他俩和她俩》(桑弧,1979);武侠功夫片《神秘的大佛》(张华勋,1980)、《少林寺》(张鑫炎,1982);侦探推理片《客从何来》(广布道尔基,1980);惊险悬疑片《黑面人》(张景隆、史大干,1980);爱情片《庐山恋》(黄祖模,1980)、《他们在相爱》(钱江、赵元,1980)、《不是为了爱情》(向霖,1980)、《爱情啊,你姓什么》(颜碧丽,1980)、《玉色蝴蝶》(张凤翔、扬溉林,1980)、《亲缘》(吴天明、滕文骥,1980)、《情天恨海》(常彦,1980)、《红牡丹》(薛彦东、张圆,1980)、《黄英姑》(张金玲,1980)、《白莲花》(中叔皇,孙永平,1980)、《湖畔》(武珍年,1981)、《潜网》(工好为,1981)……其中,大陆和香港合拍的《少林寺》是一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影片一反旧式武打片中那种表演的花架与镜头技巧的卖弄,通过李连杰等武术队员们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功夫,掀起了中国功夫热,并引发创作武打功夫片的热潮。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些影片满足了当时的中国人对文艺作品的渴望。正如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所说:“我们看80年代初的类型片可以感受到‘十七年’电影精神很好地延续下来,但是这依旧是一种模糊的类型片意识。因为电视对电影的威胁还没有到来,观众对于电影的饥渴,造就了许多票房奇迹,以及电影刊物的销售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