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跨媒介景观

一、全媒体时代的跨媒介景观

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突飞猛进,媒介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互联网+”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在这种历史情境之下,中国电影全面步入全媒体时代,从生产、传播、消费到接受,经历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近年来,“网生代”“IP电影”“网络大电影”等概念的流行就清晰地折射出中国电影创作所面临的全媒体语境。尤其是“网代”一词,更点明了过去几年中国电影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文化语境,它指代的是在互联网文化浸润之下成长起来的创作者与受众,以及互联网基因与思维对传统电影生产方式与美学特质的影响。在媒介融合的网络时代,跨媒体叙事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中一种极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跨媒体叙事的第一个趋势是以“IP电影”为代表的电影改编趋势。自2013年以来,许多具有深厚粉丝基础和人气的网络文艺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形成了横跨文学、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艺术领域的跨媒体叙事生态。例如,电影《十万个冷笑话》(2014)、《栀子花开》(2015)、《煎饼侠》(2015)、《夏洛特烦恼》(2015)等分别是由流行的动漫、歌曲、网络剧和话剧等IP作品改编而来的,而《鬼吹灯》《左耳》《盗墓笔记》《小时代》等其他流行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情况,不计其数。在知识产权作品改编流行的同时,知识产权的概念也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从艺术生产、艺术文本、艺术接受等角度分析“IP电影”的流行。首先,从艺术生产和接受的角度来看,“IP电影”的流行呈现出“以观众为中心主义”的特征。“IP电影”的艺术蓝图必须有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衡量“IP电影”成功与否的一大标准是改编作品能否与粉丝群体的审美趣味相匹配。在网络时代,部落或社区已经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不同影迷群体和艺术资本围绕不同作品的勾结,成为“IP电影”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这种生产模式,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利维耶·阿苏利(Olivier Assouly)所言的“品味的工业化”,特定消费者的审美口味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核心动力。可以说,“艺术受众在‘IP电影’创作中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不断改变着艺术场域中创作者、资本与受众等行动者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关系,一定程度上使得电影场域成为一个不断向受众倾斜的不平衡场域”。如果从艺术文本的角度来看,“IP电影”在近几年的大量涌现催动着一个故事蓝本跨越多个艺术门类,构成了一个个多样复杂的故事世界。以网络小说《鬼吹灯》为例,它在2014年被改编为话剧,随后在2015年又被改编为两部电影《九层妖塔》与《寻龙诀》。除此之外,还有网络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以及根据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的网络游戏等。上述诸多作品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的作品系统,他们的叙事各自有别,但却相互补充、相互映照。可以说,这一个庞大繁复的故事世界,具有互文性、开放性、扩散性、互动性等特征。它“强调受众在艺术接受中的多样性与主动性,随着改编的进行而不断扩充着文本意义,与此同时弥合了媒介的鸿沟以及创作与接受的屏障,从而建立一个文本交互机制”。事实上,以“IP电影”为代表的跨媒体叙事潮流正是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现代娱乐业的运作模式:以影迷为中心,围绕特定文本发展各种艺术类别的叙事产品,追求利益最大化。

毫无疑问,IP创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找到目标受众,带来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互动。然而,过度渲染IP的有效性可能导致艺术创新能力的弱化和艺术创作惯性的产生。特别是目前,IP作品的选择大多以资本为驱动,仅以受众数量和审美情趣为衡量标准,选择了大量具有不同艺术水准的网络文学作品。此外,在艺术的跨媒体叙事和跨范畴改编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创作规律的特殊性。许多“IP电影”存在着艺术门类界限不够清晰、艺术性不足等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综艺电影”。近年来,《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极限挑战》等诸多火热一时的电视综艺节目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在攫取了高票房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外的诸多争议。实际上早在2009年,湖南卫视举办的选秀节目《快乐男声》就被冠以《乐火男孩》之名搬上大银幕,其后电影《我们约会吧》(2011)、《快乐到家》(2013)、《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2013)等都遵循类似的改编路径,但市场反响都不尽如人意。直到《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在2014年年初上映并风靡一时,“综艺电影”才炙手可热起来。“综艺电影”的创作展现出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向。在跨门类改编的过程中,“综艺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电视综艺节目的生产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电影艺术的特殊创作规律。此类作品运用综艺真人秀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电影创作,故事情节十分松散,创作周期也大为缩短。“综艺电影”虽然名义上以故事片形态呈现,实际上却采用纪录片手法创作,极易让观众产生一种在故事片与纪录片之间游移不定的感受。可以说,“综艺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现实与假设的界限,违背了以往故事电影创作的“假设”原则,从而对电影艺术创作的本体论原则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和损害。

第二种跨媒体叙事趋势是以网络电影创作为代表的电影创作趋势。如果说“IP电影”突出了跨媒体改编的优势,那么网络大电影则突出了跨媒体发行和传播的优势。绝大多数的网络电影都是以低成本创作的,并且是按照电影创作模式的类型来叙述的。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电影类型主要是惊悚片、魔幻片、爱情片和喜剧片。例如《道士出山》(2015)、《九层魔塔》(2015)、《山炮进城》(2015)、《我的极品女神》(2016)等。如今,网络大电影与网络剧、动画一起,勾勒出了网络视听作品创作的巨大图景。根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统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档案室2017年1月1日至10月31日的数据显示,全年网络剧555部,6921集,制作网络电影5620部,网络动画片659部。2017年,以网络剧《白夜追凶》为代表的优质产品的出现,展示了网络影视创作转型升级的努力。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影视剧的创作仍面临着乱七八糟的局面。如何提高网络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平和价值观念,仍是当前网络文艺创作的一大症结。

一方面,要改善网络影视创作现状,需要创作者以饱满的“工匠精神”提高作品质量,杜绝当前网络影视作品的浪费;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发挥监督、指导、协调职能,优化网络影视剧创作结构,平衡网络影视剧创作序位。2017年,网络影视创作相关政策频频出台,201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对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并指出,各类网络视听节目必须坚持健康文明的审美底线。同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查通则》,对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微电影、动画电影、纪录片等网络视听节目的规范化创作提出了要求。上述政策的出台,将为今后网络影视剧的创作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