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创作新力量崛起
2013年前后,古装华语大片的主导格局被一举打破。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大批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如《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等风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被偷走的那五年》等。这些电影主要关注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描写他们的青春、爱情和理想,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于是,大批年轻导演涌现,青春电影热潮迅速蔓延。以往的古装大片和以著名导演为主的电影创作格局发生了变化。未来几年,新导演的创作势头迅猛,不再局限于青年电影创作,作品更加多元化。2014年,在36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中,“70后”、“80后”青年导演执导的影片多达16部。2015年,《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等一批现象级电影几乎都由新导演创作。2016年,以《路边野餐》《长江图》《黑处有什么》《塔洛》《生门》等影片为代表,艺术电影版图中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2017年,也涌现出《羞羞的铁拳》《大闹天竺》《空天猎》《暴雪将至》《引爆者》等一大批新导演之作。可以说,经过5年多的沉淀和积累,新导演队伍在不断壮大,作品质量稳步提高。总体而言,多样性、网络化、产业化等已成为这些创新的重要标志。
首先,就身份而言,近年来出现的新导演来源更加多样化。众所周知,中国电影的代际分化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争议的问题。然而,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第一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往往存在着师承关系,或者他们大都在专业艺术院校接受过电影教育。然而,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环境中资本的涌入、电影教育的日益普及、影像创作门槛的降低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非专业的创作主体不断涌现。其中,还有其他影视从业者,例如“演而优则导”的徐峥、邓超、陈思诚、赵薇、吴京等人;有话剧、文学等其他行业领域的跨界者,例如郭敬明、韩寒等人;当然也有诸如路阳、毕赣、李睿珺、忻钰坤等接受过专业电影教育的学院派导演。可以说,这些新导演的成长背景各自不同,从事职业大相径庭,电影美学风格也相差甚远,已经无法再用传统的“代际论”对其加以划分。纵观中国电影史,“代际论”是指电影创作与社会历史进程的密切互动,凸显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导演群体的共同创作风格。20世纪中国电影发展史是由代际分化形成的,与中国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变化基本吻合。然而,社会发展与创作者的创造是不一样的,“代际论”在描述社会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时,忽略了历史空间维度上的个体差异。然而,在当前多元化、斑驳的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还没有到一个明确的历史转折点,这些新导演无法形成或发动一场更为统一的审美革命。
其次,中国电影的新力量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培育的创作主体。对于新导演群体来说,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世界电影史视野,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创作机会。许多新导演在制作第一部长篇电影之前,已经积累了在其他媒体的创作经验,如网络上的大电影、纪录片和短视频。对网络媒体的熟悉也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受众沟通。正如一些理论家所说的,“新媒体诞生的网络生成,不仅为新势力的出现提供了需求基础,而且也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创作和营销方式。在网络上,关注和传播的元素、主题、类型等成为电影创作和制作的源泉。只有在网络和新媒体上得到认可和放大的电影营销才能得到认可”。正是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升级的背景下,大量熟悉互联网、有互联网思维的新生代创作者才能迅速崛起。
第三,近年来出现的新导演也表现出对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和类型电影创作的熟悉。作为在大众消费文化和网络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创作者,新导演群体对电影娱乐产业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们也接受了好莱坞电影的渗透,经历了香港电影等类型的电影创作经验的成长过程,并更好地理解了类型电影对整个电影产业的重要性。可以说,“网络一代”电影人不仅是内容的制作者,而且把电影当作一种文化娱乐产品,关注一部电影如何制作、传播、销售的全过程。这些新导演游走于电影与网络之间,善于借助粉丝经济和类型叙事创作电影,充分挖掘网络营销的可能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